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钱学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014-11-14 19:34| 发布者: 星火| 查看: 2496| 评论: 3

摘要: 钱学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赵光武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世界观;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创立了探索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方法论;构建了 ...
钱学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赵光武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世界观;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创立了探索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方法论;构建了博大精深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坚持自觉适应时代发展大趋势不断开拓创新,堪称时代楷模。
    每个人都生长在一定历史环境下,生活在一定实践地位中,人们的社会意识、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绝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天上掉下来的,而只能是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钱学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就经历了一个这样的学习、实践过程:
    一、从20世纪30年代钱学森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说起:
    钱学森1929年中学毕业后,为复兴祖国,决心学工科,考入上海的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名次第三。1930年暑假后期,钱学森得了伤寒病,在杭州家里卧病一月有余,后因体弱休学一年。在这一年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钱学森爱好美术,在书店里买了一本讲艺术史的书,不料这本书是一位匈牙利社会科学家用唯物史观的论点写的。他从未想到对艺术还可以进行科学分析,所以对这一理论发生了莫大的兴趣。接着他初步翻阅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唯物论等书。又看了一些西洋哲学史,也看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他的思想认识有什么变化呢?在涂元季所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第6页上介绍说:“读了这么多书,他感到只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有道理的,唯心主义等等没有道理;经济学也是马克思讲的有道理,而资产阶级那一套经济学理论,则不能自圆其说。所以,钱学森认为,休学一年对他也有好处,由于有时间读正反两方面的社会科学书籍,人生观上升了,对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也有所认识。”在复学以后,“钱学森也开始接触到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参加过多次小型讨论会,从哪里他知道了红军和解放区的存在。小组的领导人乔魁贤,是当时交大数学系的学生,小组里还有许邦和、袁轶群和褚应磺等。后来乔魁贤被学校开除。钱学森和小组的联系也逐渐中断,仍埋头读书,每学期平均分数都超过90分,因而得到免交学费的奖励。”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赴美留学,当时的心情是:中国混乱,豺狼当道,暂时到美国去学些技术,他日回来为国效劳。到了美国开始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1936年10月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教授。从此,钱学森开始了与冯•卡门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1938年,钱学森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首先从事高速飞行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即所谓可压缩流体边界层研究。
    钱学森在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后,进一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情况是这样的: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关于火箭、导弹的研究,所以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他认识了热心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马林纳。马林纳从小就幻想宇宙飞行,是个“火箭迷”。
    他比钱学森早两年到加州理工学院,也是冯•卡门的研究生。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组织了一个业余小组,进行火箭研究。小组成员有:帕森是学化学的,懂火药,福尔曼是搞机械设计的,懂结构问题,史密斯和马林纳则是航空工程研究生。马林纳兴趣广泛,他不仅热衷于科学探索,而且对艺术、政治都有兴趣,他还是一位现代派画家,又是美国共产党党员。共同的志向和兴趣使他和钱学森结成好友。
    那时,钱学森由马林纳介绍,曾参加过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也结识了该小组的书记、化学物理研究员威因鲍姆。小组曾学习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每星期例会常讨论时事,主题是反法西斯和人民阵线;小组还参加过美国共产党书记白劳德的几次讲演会。这样既学习理论,又联系现实,还参与集体讨论,钱学森的认识水平思想又觉悟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在美国20年,钱学森一直深切怀念祖国,向往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
    钱学森后来回顾在美国的经历时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感到很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出国前夕,正当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时,日本帝国主义开始疯狂侵略我国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就在钱学森身边发生了1932年的“一•二八”战争。他目睹了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以弱势的武装和空军力量,在上海浴血抗击日寇的英勇顽强、慷慨悲壮的战斗场面。而当时的蒋介石则卑躬屈膝对日妥协,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出卖国权民利。这一切使得青年钱学森感到无比愤慨。所以,“大学毕业后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学生,攻读飞机设计,决心制造飞机,壮我中华。1935年8月,当他登上邮轮负笈留美时,迎着海上的狂风巨浪,依恋祖国之情随着航船渐行渐浓,他在心中默默承诺:目前中国混乱,豺狼当道,我暂时到美国去学习科学技术,他日回来,再更好地为国效劳。”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年12月13日至次年1月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祖国正在遭受巨大的灾难,国将不国,生灵涂炭。身处异国他乡的钱学森闻讯后彻夜难眠,义愤填膺,他坚信中国不会亡,决心用各种方式为国效力,报仇雪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了!身在异国的钱学森百感交加热泪盈眶,深切体认到,祖国人民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取得的胜利,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1947年暑假,二战硝烟逐渐消散,钱学森回国探亲。“他此次回国,多么希望立即就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尖端科学技术都奉献给亲爱的祖国,让自己的国家尽快摆脱贫困,富强起来。可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和过去一样,仍是那么腐败无能,不重视科学技术,不重视发展工业,不重视建设国防。蒋介石只顾打内战,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一片混乱。” 当时国民党政府通过胡适出面,邀请钱学森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或交通大学校长等职。他表示:“目前国内局势战乱不止,各级政府又腐败无能,在这种形势下,我不能回来为国民党装点门面。” 他就这样又匆匆去到美国,等待回国的适当时机。钱学森在美国20年,一直心系祖国,向往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到1948年,祖国解放事业胜利在望,他看到了国家的希望,这才开始准备归国,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每天看报,听广播,注视着国家发展变化的各种信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他认为时机已到,遂加紧了回归祖国的准备,以便实现他多年的夙愿。
    讲到这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爱因斯坦(1879-1955),上世纪50年代初当钱学森在美国遭遇麦卡钖主义迫害时,“爱因斯坦也受到联邦调查局的严密监控,这一秘密档案直到人类迈入21世纪才曝光于世”。 类比,虽然不是证明,但能使人们积极联想,触类旁通,在类似事物中找到可通约性,从而拓展和深化人的认识。爱因斯坦是世界公认的科学大师,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他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战争,他从切身经历和科学研究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他在晚年发表的《为什么要社会主义》一文中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见解。他写道:“一个不是研究经济与社会问题的专家却要对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发表意见,这样做合适吗?我有诸多理由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当前存在的经济无政府主义是罪恶的真正渊薮。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生产者团体,这一团体的成员为了互相剥夺各自的集体劳动的果实而不停地争斗着——不是依靠能力,而是总的说来,严格地遵照依法确立的规则。在这方面,认识到以下事实显得很重要:生产资料——就是说,为生产消费资料以及附加的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全部生产能力——可以合法地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已经成为私有财产。……
    私人资本很容易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部分是由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部分由于技术进步与日益增长的劳动分工,以牺牲小的生产单位为代价推动了更大的生产单位的形成。这些发展的后果是出现了私人资本的寡头政治,它巨大的权力即使在通过民主方式组织起来的政治社会中也无法受到有效的制约。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着的,因为立法机构的成员是由一些政党选举产生的,而这些政党又主要由那些实际上将选民与立法机构隔离开的私人资本家提供资金或者受他们影响。这样做的后果是人民的代表事实上并没有充分保护人口中无特权者的利益。而且,在现存的条件下,私人资本家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信息的主要来源(新闻、广播、教育)。这样,公民个人想得出客观的结论以及明智地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是极端困难的,而且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赢利。并不存在如下法规:所有有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总能找到工作。“失业大军”几乎一直存在着。工人无时不在担心失去工作。因为失业工人以及低薪工人不能提供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消费品的生产就受到限制并导致严重的困境。技术进步往往导致更多的失业,而不是为所有人减轻工作负担。赢利动机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结合起来,共同导致资本积累与使用之间发生不稳定,引起越来越严重的经济萧条。无限制的竞争导致了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并摧残了个人的社会意识,这些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在我看来,这种对个人的摧残是资本主义最严重的弊端。我们整个的教育体制都深受其害。人们把过分夸张的竞争意识灌输给学生,并培养他对富有掠夺性的成功顶礼膜拜的心理,以此作为他的未来生活的准备。
    我确信,要消除这些危害严重的弊病只有一条可行之路,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并配之以追求社会目标为导向的教育体制。在这一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由社会本身所有,并采用计划的形式加以利用,使生产适应社会需要的计划经济将在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当中分配工作,并确保所有男人、女人、孩子的生存需要。对个人的教育,除了要增进他天赋的能力外,还要试图培养起他对其他人的责任感以取代我们当今社会中对权力与成功的赞美。
    然而,有必要记住,计划经济还不是社会主义。这种计划经济也可能同时带来对个人彻底的奴役。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以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获得解决为条件:考虑到影响广泛的政治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如何能够防止官僚的权力无限膨胀而凌驾于人民之上,如何保护个人的权利以及如何确保利用民主力量与官僚的权力相抗衡?”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是相悖的。垄断资产阶级妄图在保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消除经济危机是徒劳的,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能解决这个矛盾,要避免经济危机,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飞跃,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来说是翻身解放的事业;而对于垄断资产阶级来说则是面临没顶之灾,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在他们手中还握有剥削手段和统治工具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自愿放弃剥削、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爱因斯坦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消灭资本主义触犯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敌视和监控。
    前面已经讲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不是天生的,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爱因斯坦是如此,钱学森也是这样。钱学森在美国20年之所以一直向往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就是因为:其一,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工业生产聚然下降,波及农业、金融、商业贸易,大批工人失业、农民破产,一片萧条,因而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有切身的体验。其二,他平时除钻研科学技术外,还阅读了《资本论》、《反杜林论》等部分篇章,参加过当时加州理工学院一些学生自发组织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议论时事,反对法西斯战争,反对蒋介石独裁卖国;竭力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一步接触到唯物史观、辩证法、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所以,“1950-1955年,在这些为争取回国而艰苦斗争的日子里,钱学森和蒋英日日夜夜期待朝鲜战争胜利的消息,盼望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心急如焚。” 
    钱学森1955年回国,1959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成了他的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几十年来,无论是国家处于顺利发展的时期,还是遭遇到暂时的波折和困难的时候,他始终对党的领导高度信任,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

    三、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及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的认识路径: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钱学森在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及其科学技术观的影响下,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注意观察、研究世界科技发展的成果与趋势,同时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亲自参加和经历的许多重大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一些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从中清楚地透视到:最新的科学理论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有着深层的关系,认识客观世与改造客观世界本是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整体。这样,经过十余年的艰苦跋涉,他就逐渐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构想,钱学森所构想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矩阵式纵横交错的系统。” 整个系统从纵向来看分三大层次。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处于体系的最高层。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认识论、系统论、美学等比辩证唯物主义低一层,是辩证唯物主义通向11大科学部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等)的桥梁、中介或称部门哲学,属于第二层次。被第二层次所连接、指导的11大科学部门则属于第三层。细说第三层,对每一大科学部门还可以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比较间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则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或称应用技术)三个层次。
    作为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知识系统的整体把握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博大精深,是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将随着科学发展、社会的进步、认识的深化、智能的提高,不断丰富、完善,将永葆其美妙的青春。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就其实践意义来说,这个开放的矩阵式纵横交错的系统,它的横向联系启示我们,研究学问要运用大跨度思维方式,“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学却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它的纵向联系具体体现着:哲学来自非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向导,对具体科学有方法论的指导功能。形象地表达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本文主要是从纵向联系上,谈谈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对钱学森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的实践意义。具体说,由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以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客观依据的。研究它应以社会科学为切入点,以社会科学所探索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即人类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内部运动以及客观世界对其发展运动的影响” 为对象,按照纵向联系由上而下的研究思路,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最高指导,历史唯物主义为桥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原则作为指导研究社会系统的具体方法论,进行深入探索:
    众所周知,社会运动作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大层次构成的。这三大层次以生产关系为中间环节构成两对矛盾:生产关系在同生产力的联系上,作生产诸要素的经济结合方式,与生产力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在同上层建筑的联系上,作为社会的经济结构,与上层建筑构成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社会始终的、规定社会运动本质的、推动整个社会历史前进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往往是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开始的,技术革命、科学革命可以引起物质生产力发展的飞跃,即产业革命。而生产力又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运行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它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落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在其上层建筑的维护下,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就会尖锐起来,这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经过社会革命,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
    钱学森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沿着“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的思路,从阐释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出发,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往往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开始为基点,首先论述了科技革命可以引起产业革命,即物质生产力发展的飞跃;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依据,进而论述了产业革命可以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即社会革命。他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运用大量事实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状况、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转变之间的内在联系、递进过程与发展趋势,从中展现了他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的认识路径。
 
    四、钱学森在系统考察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的因果联系递进过程中,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前边已经提到,钱学森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运用大量事实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状况、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转变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化过程;并指出了这种动态演化过程从古至今已经历了五个系列,即将向第六、七系列过渡。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它决定着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的递进过程中,必然贯穿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转化过程。这里讲的前三个系列,就蕴含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又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再转化过程。而第四系列以后则主要是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化、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问题。这是集中阐述钱学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探讨的中心问题,是本节的重点。
    第一系列:大约发生在1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科技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火的发现与使用;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人类从狩猎、采集野果为生,发展到开始从事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形成第一产业);社会制度的发展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即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又在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第一个阶级社会。
    第二系列: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至200年的青铜器时代,科技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铁的发现与使用;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农、林、畜牧、手工、采矿、冶金业得到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商品和商品交换;社会制度的变化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第三系列: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科技发展的状况是开始于英国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以机器为基础的近代工业兴起,如机器制造、纺织工业、建筑业等(形成第二产业);社会制度的转变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
    第四系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技发展状况是,物理学革命,电磁理论的建立,电动机的发明;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促进了电机制造、电讯、交通航海、运输、国际贸易、金融等的发展(形成第三产业);社会制度的转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生产日趋社会化与私有制矛盾尖锐。垄断资产阶级为适应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努力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管理,使生产发展更加社会化、国际化;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为向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过渡在准备物质条件。
    列宁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一文中指出:“帝国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起义(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处,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处”,就预示着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怎样转化为社会主义呢?资本主义能够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吗?否!第一,从阶级斗争的一般规律来看,垄断资产阶级和历史上一切剥削统治阶级一样,在他们手中还握有剥削资本和统治工具的时候,是绝不会自愿放弃剥削、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使对抗性矛盾采取非对抗的形式来解决。第二,从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来说,革命的根源虽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当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但由于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总是在其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的保护下,不会随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经过政治革命,就自动发生质变。所以,革命的发动总是从上层建筑领域开始的,在阶级社会里,革命的过程:往往是首先制造舆论,再通过政治革命夺取政权,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新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解放生产力,从而实现历史发展的飞跃。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恩格斯晚年,在1889年12月18日给格•特里尔的信中强调:“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认为暴力革命是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 
    综上可见,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取得自己的政治统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钱学森在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四次产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化时,引用了列宁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入口处”的论断。其寓意乃是依据列宁的原意旨在强调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怎样代替资本主义呢?钱学森明确指出必须经过政治革命。他说:“在阶级社会里,政治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阶级斗争、暴力革命,这种历史观不无道理。但是,更重要的观察、分析一个社会的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必须与当时该社会的生产水平、科技发展状况以及产业革命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弄清什么是阻碍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的阶级势力和体制,必须进改革;什么是代表有利于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人民利益的阶级力量和体制,必须依靠和弘扬。” 在这里钱学森明确地把阶级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联系起来,具体分析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问题,就能一下子弄清了哪个阶级是发展的动力,哪个阶级是发展的阻力。这比一般地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要清楚明白、深入具体。
    在资本主义如何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原则问题上,钱学森明确指出了必须通过政治革命,即通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才能实现。这与《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消灭私有制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与恩格斯晚年所强调的:暴力革命是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完全一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也是对修正主义的和平长入论、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有力批判。
    第五阶梯:二战以后至今,科技发展状况是,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革命为先导,一大批高新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为动力的信息技术革命;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科技业、咨询业、信息业迅速发展。出现世界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体力、脑力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形成第四产业);社会制度的转变是开始形成包括各种不同国家政体、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意识形态为主导、打破地区界限的各国联合体——世界社会形态。
    这就是说,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的垄断程度的迅速提高,实现了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并且影响日益扩大,跨国公司不仅数量多,而且资产规模大、经营范围广,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从一国扩展到多国,逐渐形成全球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垄断资本既寻求本国支持,又力图摆脱国家限制,超越国家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榨取超额利润,从而由国家垄断进入了国际垄断,即国际垄断的新阶段。国际垄断资本,要超越国界进行跨国垄断,必须建构实施国际垄断的“国际结构”。这类“国际结构”的建立,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钱学森这里讲的“世界社会形态”指的应是这类实施国际垄断的“国际结构”。比利时经济学家曼德尔在1972年用德文出版的《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在分析这种“国际结构”时,提出了三种可能有的模式:第一种,超帝国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单一的帝国主义势力具有这样一种霸主地位,以致其他各种帝国主义势力都丧失了其真正独立性,并且落到了半殖民地小股势力的地位。第二种,极端帝国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国际资本融合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程度,不同国藉的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一切经济利益的实际差别,都消失了。第三种,持续的帝国主义之间竞争的模式,采取一种新的、有历史意义的形式。近来的这样帝国主义之间的竞争,如果与列宁分析的、古典的帝国主义相比的话,其新颖之处首先在于这样一种事实:在国际帝国主义经济中,只有三个世界列强在相互对抗,那就是:美帝国主义(大体上包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日本帝国主义和西欧帝国主义。
    二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转化为国际垄断,意味资本主义已经步入了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其基本特点是,随着其经济增长模式从重视实体经济到重视虚拟经济的转化 ,形成了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及虚拟经济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金融寡头成了世界经济乃至政治生活的主宰。
    随着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帝国主义宗主国的食利阶层急剧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的盘剥压榨更为深重,随着经济的虚拟化产业空心化趋向增长,它们在越来越大的程度要靠发展中国家来供养,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已经成了处于高度寄生腐朽阶段的资本主义。
    这次极其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大爆发表明,处于高度寄生、腐朽阶段的具有显著赌博特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走上了不可逆转的逐渐衰亡的不归之路。
    “事实上,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居主导地位,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在明显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发言权则在相应提高。世界金融风暴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它已给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金融资本的世界经济地位造成了强烈震撼。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普遍出现了衰退趋向,这不能不大大剥弱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硬实力’;此外,这次金融风暴也使世人更加清楚地看到,西方国家资本主义传教士们作为普适价值所鼓吹和兜售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不仅没有给世界带来什么福音,反而直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灾难,因而国际垄断资本实行世界统治的所谓‘软实力’也在动摇。总之,金融资本的世界统治和霸权乃至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走上逐渐消亡的历史轨道。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命题,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增加了新的佐证和内涵。” 
    第六系列:即将到来,科技发展状况是,以微生物、酶、细胞基因等科学成果为代表的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是,以太阳光为能源,利用生物、水、大气、通过农、林、草、畜、禽、菌、药、渔、沙、海业加上工贸科技于一体的生产体系形成,(第一产业逐渐变成第二产业,第二、三、四产业相互促进)。从第六系列开始,经过第六、七系列,社会制度的转变是,将消灭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三大差别,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叩响共产主义大门。
    历史的发展到当今的时代,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体现时代本质特征的,绝不是资本主义,当然更不能是封建主义和奴隶制度,而只能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代表最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转化为现实,建立了新兴的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诚然社会主义与其他一切新生事物一样,其发展进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严重挫折,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这只是斗争过程中的一个回合,而不是最终总结,只是斗争中的曲折而不是总趋势。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综上可见,钱学森在系统阐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的因果联系、递进过程中,集中展现了他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实践中,他自觉适应时代发展大趋势,积极推进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竭力提倡培养大智大德的创新人才,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走向世界大同而在不懈奋斗。这也是他多年来探索复杂性,创建复杂巨系统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luyun0202 2016-6-10 23:41
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取得自己的政治统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引用 luyun0202 2016-6-8 20:18
钱学森明确地把阶级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联系起来,具体分析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问题,就能一下子弄清了哪个阶级是发展的动力,哪个阶级是发展的阻力。这比一般地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要清楚明白、深入具体。
引用 云淡 2014-11-24 11:17
每一个坚信共产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都把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终生的奋斗目标,这也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为之献出生命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共产主义呢?我们的结论是:社会主义革命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