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焦点述评 查看内容

关于李成瑞所写《序言》的几点说明

2017-2-18 23:59| 发布者: 红色记忆| 查看: 1320| 评论: 3|原作者: 孙经先|来自: 邮箱

摘要: 关于李成瑞所写《序言》的几点说明孙经先李成瑞同志不幸逝世,一些同志重新提起与“饿死三千万”有关的一些事情。为此我这里做一些说明。许多同志都建议李成瑞先生就与“饿死三千万”有关的事情写个材料,对“非正常 ...

 

关于李成瑞所写《序言》的几点说明

孙经先

李成瑞同志不幸逝世,一些同志重新提起与“饿死三千万”有关的一些事情。为此我这里做一些说明。

许多同志都建议李成瑞先生就与“饿死三千万”有关的事情写个材料,对“非正常死亡2200万”的问题认错,但李成瑞没有写,引起了一些同志的不满。例如,一位网友说:“他生前好几年前,我就托薛云,拜托他写一份真实的材料留给后人,后来我又亲自和他说这事,他说他已在巩献田出版的书的序言里写了这事,后来我问巩献田是否有这事,巩教授说,没有这事。”

1)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同志有误解。上面这段话中的“他(李成瑞)说他已在巩献田出版的书的序言里写了这事”,其中的“巩献田”应当是“孙经先”,李老可能说错了、或者听者听误解了。李老的原话可能是:我已经在给孙经先书的序言中写了这件事,序言我已经给了巩献田老师。

2)李老的序言没有公开发表,但2014年已经在内部刊物刊上发表了2015年李老又做了重要修改,这一稿大家都见到了。这个修改稿大家是否满意暂且不说,但是李老是写了这样一个材料的。

3)关于“非正常死亡2200万”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需要说的多一点。这个事情的整个经过是这样的:

198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科尔出版了《从1952年到1982年中国人口的急剧变化》一书,他在书中称“中国在19581963年的超线性死亡人口约为2700万。”随后其他几个西方人口学家也发表论著,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1985年李老参加了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合会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二十届大会。科尔等人关于中国超线性死亡的数字引起了会议的极大关注,在会议上一些人口学家认为“无论如何,历史学家需要这样一个估算。”这些人“建议中国同行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调整,并说明调整方法。” 随即科尔等人的观点很快被西方学术界某些人所接受和大力宣扬。

关于国外“科尔”等人的研究,李老认为这些研究“缺乏科学根据”;2015年李老进一步指出:“美国有关当局在科尔这部著作出版发行时,匆忙地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以扩大宣传书中缺乏科学根据而提出的中国曾发生高达2700万人‘超线性死亡的敏感性数字’,显然是包含了抹黑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企图的。

1985年那次国际会议上的上述情况引起了李老的极大重视。他在2015年在与我的一次长谈中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想法,他说,科尔的数字是夸大的,但是由于不能够对我国那一时期人口统计数据中的重大矛盾做出合理的解释,他无法反驳科尔的数字。他寄希望于我国学者能够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拿出实事求是的研究成果,以回应国际学术界的说法。基于这种想法,他参加会议回国后立即写了《国际人口学会佛罗伦萨会议对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的评价和提出的问题》的报告,提出要开展对我国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研究,包括“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口变动的研究,并要求这项研究能坚持严格的客观性。最后由蒋正华承担了这一研究课题(关于蒋正华的研究这里不讲)。

李老本人也对科尔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科尔在计算时出现了一处计算错误。对此李成瑞提出:即使假定科尔的研究在其它地方都没有错误,而仅仅对这一处错误进行修正,充其量也只能得到“超线性死亡2200万人”的结论,得不到科尔所说的“超线性死亡2700万人”的结论。

这就是“2200万”的由来。显然这仅仅是李老对科尔的数字提出的一种质疑意见,并不表示李老本人认为中国真的非正常死亡2200万人。

但是他的这一质疑意见被国内一些人误解和歪曲了。他在为我的专著所写序言中澄清了这一问题:“在我国国内,有的人对于我修正科尔计算中一项技术性错误而得出的2200万人的数字,硬说是‘李成瑞认为中国非正常死亡2200万人’,这完全是一种歪曲,必须加以纠正。

以上就是“非正常死亡2200万”的真相。在这一点上有些同志确实误解了李老。

4)在李老的《序言》中,他明确认为:“饿死三千万人”是一个“弥天大谎”。他说:有些人为了“诋毁社会主义制度,竟捏造出‘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人’的弥天大谎,并利用多种媒体和出版物,大肆炒作。”这些人“就是要通过捏造‘饿死3000万’甚至饿死更多的人的谎言,刮起阵阵妖风,污蔑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污蔑社会主义,以实现他们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图谋。孙教授的《还历史以真相》一书以有根有据的资料和数字彻底揭穿了某些人无耻捏造的谎言,澄清了事实,起到了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积极作用。”这说明他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李老明确表示:孙经先教授研究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是正确的。他在《序言》中说:“孙教授研究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是正确的。这就是说,研究1960年年户籍人口总数的减少的问题,不仅要研究人口自然变动(出生、死亡)及其瞒报(漏报)和虚报(重报)的现象,而且要研究人口机械变动(迁出、迁入)及其瞒报和虚报的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只注意到人口的自然变动,而没有注意到人口的机械变动;只注意户籍登记的人口变动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的方面,而忽视两者存在差距的方面,这样的思想方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孙经先教授的研究结论“才是历史的真相。”

这些话说明李老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饿死三千万”的问题上李老过去说过一些错误的话,他的转变可能来的晚了一些。但是他毕竟是已经转变过来了。

我认为,大家应当消除对李老的误解,积极地宣传李老的《序言》,把这个《序言》作为批驳“饿死三千万”的一个武器。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丁思思 2017-2-21 23:03
 悲惨世界的故事情节



  S泰迪熊Y | 浏览 1578 次   

发布于2013-05-14 03:17  
 最佳答案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叫做冉阿让,出身低贱贫穷,因为偷窃一块面包而入狱。刑满释放后几乎对生活的善于美失去了所有信心。出狱后他遇到了博爱的米里哀主教,并且被他的宽容善良所感化,下决心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后来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市长,为市民做了许多好事,还该改变了城市的风气,十分受人尊敬和爱戴。另一方面年轻的女工芳汀在一厂与花花公子的恋爱中得到了一个女儿,她因为担心自己单亲母亲得身份不利于孩子和自己的生活,于是将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了旅店老板德纳地家中,自己来到冉阿让担任市长的城市工作供养女儿。贪婪的德纳地夫妇持续用珂赛特敲诈芳汀并且虐待珂赛特,芳汀为女儿付出自己的了一切,最后不惜出卖肉体。然而她的所作所为被冉阿让误会,使她失去了接回女儿的机会。冉阿让得知真相后追悔莫及,他不惜花大代价也要完成芳汀的遗愿。然而天不作美,一直追踪冉阿让的警长沙威发觉了冉阿让的真实身份。为了不让无辜的人们因为自己而受苦,他放弃了市长的身份,再次在救人后逃离。接回珂赛特并且隐居在修道院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珂赛特长大成为了一个亭亭玉立的漂亮女子,并且与思想进步,崇尚民主自由的喜庆年马吕斯相恋。冉阿让为了克赛特的幸福,决定成全二人。就在二人热恋时,革命爆发,马吕斯参战并且身负重伤,冉阿让冒死将其救回。马吕斯恢复后与珂赛特结婚并生活在一起。婚礼上冉阿让拿出了丰厚的嫁妆,这让马吕斯对冉阿让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再加上小人德纳地在其中挑拨离间,正直的马吕斯误会冉阿让是一个杀人犯,并且不让珂赛特去看望他,就这样冉阿让在孤独中一天天衰弱下去。而冉阿让的所做所为另沙威对自己一直以来坚信不疑的“只要是罪犯都是十恶不赦的。"这一说法,以及司法体制和自己的信仰产生了质疑,最终选择了放过冉阿让,再痛苦的纠结中自杀。自杀前他为冉阿让和马吕斯解开了误会。真相大白后,马吕斯无比自责痛苦,他立刻带着珂赛特赶回了冉阿让身边。然而此刻的冉阿让已经奄奄一息,命不久矣。最终在等待自己心爱女儿珂赛特的回归后,在幸福中离开。临死前嘱咐珂赛特和马吕斯无论如何不能忘记"芳汀”这个名字,并且最后一次点亮了米里哀主教赠送给他的银烛台,以此缅怀这位宽容善良,改变了他一生的老人。(完全阅读后自创,请采纳。)
引用 scgxwjz森林 2017-2-21 11:29
希望左翼不要再李成瑞同志人口问题上再挑战火。我相信孙经先教授和邋遢道人的解释。即便是李老说过一下错话,人无完人,何况生活在修正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集团主导的社会的人?人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同志,从他给孙经先教授书的序言就可以看出他改正了错误,还要怎样呢?
引用 云淡 2017-2-19 12:57
“饿死三千万”的问题上李老过去说过一些错误的话,他的转变可能来的晚了一些。但是他毕竟是已经转变过来了。我认为,大家应当消除对李老的误解,积极地宣传李老的《序言》,把这个《序言》作为批驳“饿死三千万”的一个武器。—— 引自孙经先:关于李成瑞所写《序言》的几点说明
讨论:
主席论述:
人们的错误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的错误,带一贯性,这是难于纠正的;另一类是偶然的错误,带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但既同为错误,就都有纠正的必要。—— 毛主席:论持久战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