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圣诞节,从谎言到文化。毛泽东却守护着中国人的平安

2017-4-11 09:12| 发布者: 草原| 查看: 2590| 评论: 1|原作者: 后沙月光论古今|来自: 后沙月光论古今

摘要: 路过步行街,高音喇叭声浪此起彼伏,“圣诞大促销”“圣诞大酬宾”……总之,告诉你机不可失,仅此一天!听起来像是宣读遗嘱条款。圣诞节作为一种文化,早已撞开中国大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都 ...

路过步行街,高音喇叭声浪此起彼伏,“圣诞大促销”“圣诞大酬宾”……总之,告诉你机不可失,仅此一天!听起来像是宣读遗嘱条款。


圣诞节作为一种文化,早已撞开中国大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都乐于参加。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瑰宝,欧洲古典十四行诗与中国诗词歌赋皆是如此。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并无高低之分,但对于个人来说,文化水平则有高有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辛弃疾能用短短几句话表达出来意境,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做到。艺术境界的差距背后是文化修养的深浅。


大多数人如果也想写诗的话,往往会接近老干部体,或干脆放弃,老干部体一般是这样的:

三中全会得人心,


祸国殃民四人帮。


面向改革齐奋进,


美帝苏修死光光。


这种文体与辛弃疾一对比,你就会笑,不是吗?。但如果老干部是你的长辈或领导,你还得夸他几句。或者像微信群里,好友扔篇他写的文章,往往回复是“好文”。


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老干部写得更来劲,好友则天天要把文章扔群里。你的善意,换来的并不是你想要的东西。


个人文化的确有高低,但不要紧,可以提高。


圣诞节严重性在于它是“宗教”节日,本质是一种宗教文化。这不是文化高低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自身保护问题。


一个超级谎言


镣铐束缚人类的手脚,宗教束缚着人类的思想,一个有形,一个无形。


欧洲“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法国思想革命)爆发前后,精英阶层对科学认知飞速提高,贵族精英(男性)开始对宗教保持着彬彬有礼的冷漠,无形镣铐正在脱落,上帝几乎走向失业边缘。


然而上层精英又发现宗教是个好东西,有助于社会稳定。可以不信,但必须以身作则,使他的仆人和女佣们相信神的存在。


于是,贵族们带头参加宗教活动,并把宗教仪式变成更加精巧和实用。上帝保住了饭碗。


“圣诞节”就是仪式中的典型,最初“圣诞节”纯粹为宗教活动,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它成了一种固定时间内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这是个谎言,包括今天兴高采烈的人们。


“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逻辑上12月25日就是耶稣的生日。然而,耶稣生日可以是一月,二月,或五六月,但不会是12月25日。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详细记载了耶稣诞生的过程,但决没有提到时间。那么耶稣生日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记载在圣经中的哪一卷里呢? 圣经连一个字都没有提。我们无法在历史书中寻找耶稣降生的日子。


那么12月25日怎么来的?公元四世纪初,罗马皇帝康士坦丁表示信仰基督以后,神权与皇权的较量中,有人不得不为耶稣出生定下一个时间,以示本方的权威。


而在基督教另一分支---东正教,则把 “圣诞节”定在了1月6日,西方宗教史有着极为复杂的斗争和演变过程,这跟中国人有关系吗?没有。


那为什么中国人会认同12月25日,而不是1月6日?简单说,如果美国人是过1月6日,那么圣诞节在中国也是1月6日。这是文化力量强弱所决定的。


既然是谎言,那么当你得知之后,是否就不参于“圣诞节”呢?对中国人而言,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圣诞节”的娱乐性和商业性。


娱乐性和商业性,正在为宗教文化在中国构建起装饰墙,或说堡垒,当一种文化兴起时,另一种文化必定会受到消解,文化多元化的恶果,已经在欧洲的爆炸声中充分体现。


我们欢迎文化交流,雪莱和辛弃疾都有他的伟大之处,但我们却与欧洲人一样,在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中,忘记了宗教文化的危险性。


 “圣诞节”的心理需要


文化与宗教文化是两个概念,前者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后者则相反。 “圣诞节”深受小孩子喜爱(当然离不开老师和商家的引领),而小孩子喜欢的必定是浅薄的东西,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从天真到成熟。


真正的西方文化并不是来源于帕特农神庙或圣母院,而是来自伦敦的咖啡馆或巴黎贵族们的沙龙,还有佛罗伦萨的工匠作坊。


中国文化可以来自庙堂之上,也可以是田间地头,它的根基更深,而且不带宗教色彩。


礼物为什么要放在袜子里?起源是欧洲有三姐妹,家境贫寒,打算做妓女养活自己,一位圣人却在这天夜里,顺着烟囱爬进她们家壁炉,然后发现了她们的长统袜,把金币放入其中(也有说直接从烟囱往下扔的)。


骗小孩是可以的,大人一想就不对,半夜三更不敲门,还对女人长统袜特别有兴趣的老男人,正常吗?他对长统袜掏出来的是金币吗?


 “圣诞节”能够在十九世纪未,成系统的发展起来,得益于狄更斯文字。作为文学巨匠,他敏锐的捕捉到欧洲中产阶级对家庭幸福的渴望。


这时,圣诞节的真正社会意义被发现,它成了最理想的家庭宗教活动。圣诞歌(平安夜来自德国),圣诞树也是德国人首创,却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支持下迅速在英格兰推行开,圣诞老人和鹿车来历不明,美国,芬兰都有可能。平安夜吃苹果,是中国人的发明(可能是苹果商促销)。


除了莫名其妙的苹果之外,一切皆象征着室外严寒和室内温暖---和睦家庭和冷酷社会的巨大反差。


只有家庭式宗教活动,才能使圣诞节有真正的生命力。但在这一个远离宗教的中国社会,圣诞节有家庭意义吗?更多的是朋友问侯和商场打折。


二十世纪初,圣诞节开始呈现全世界传播的力量。欧洲移民是最主要的生力军,以前法国乡下人会在农闲时分去巴黎打工,1870年后,建筑业飞速发展,很多乡下人就定居在巴黎。


铁路普及后,连布列塔尼人也开始涌向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出了火车站,就开始了他们的寻梦之旅,身材火爆的布列塔尼美女迅速击败洛林姑娘,成了巴黎烟街柳巷的主力军。


世界在慢慢改变,对于异乡人来说,更是一份感情的需求,无论是泥瓦匠,还是高级妓女,虽然没有小资产阶级家庭那种幸福和温馨,却也需要心灵的慰藉,圣诞卡片开始风靡欧洲。


随着交通的发达,人们从国内流动,变成了大规模的全球移动,北美大地成了无数欧洲移民的落脚之地,他们大多数是乡下人。


美国对于移民来说,最初不是一个社会,而只是一个挣钱的地方,以爱尔兰人为例,他们一年汇回家的钱款达170万英镑之多。


这背后是他们没日没夜的辛劳。劳动者迫切需要一个假日,来放松身心。虽然资本方并不乐于看到工人们放假,但圣诞节是个无比强大的理由,双方形成了默契后,这个节日愈加发扬光大,然而,西方从来没有全社会放假一周以上的体验。


中国有着更强的家庭观念,最能体现其涵意的是---春节。否则,又何必有春运?


春节不是一个人的节日,它属于家庭,如果是一个人,无论陪你过的是朋友还是同事,这个春节总是有些难堪。


圣诞节会挤掉春节吗?很难预料,现在看是天方夜谭,因为圣诞节还远远无法进入中国式家庭。


那么,五十年后,一百年后呢?不要忘记,一直有力量在推动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中国落地生根,变种发芽。


耶稣诞辰日无据可查,却要人们接受圣诞节,对于虔诚的教众来说是个悖论。


毛泽东的生日(12月26日)却有据可查,而且差不多也是这一天(时差)。中国人何必热衷于一个查无实据的生日? 


平安夜,是谁在守护着中国人的平安?

庆祝一下毛泽东生日岂不更科学?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云淡 2017-4-14 21:17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摘
我国高校,也包括党校,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是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被认为“僵化”、“极左”,照搬照抄西方思潮,被誉为“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纪念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被认为不合时宜,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成为时髦,足以说明。…… 近来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山东政协常委、山东建筑大学邓相超,就是比较突出实例。这绝不是个别现象,因为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有着高层的靠山,有着国内外敌视社会主义势力的支撑。……实际上,在当代我国的中青年一代人和司局一级干部中,真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很少,而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潮毒害的很多,这是最危险的!! —— 引自巩献田:学生嘲笑的不是马克思主义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