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历史研究 查看内容

也谈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2017-8-9 22:33| 发布者: 南湾湖| 查看: 25888| 评论: 37

摘要: 也谈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风卷战旗近年来,“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成了一个热门论题。事情要追溯到1978年7月27日,粟裕将军接受《淮海战役》编写组采访时,说了一句:“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关于这次谈话,在场的石 ...

也谈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风卷战旗

近年来,“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成了一个热门论题。事情要追溯到1978年7月27日,粟裕将军接受《淮海战役》编写组采访时,说了一句:“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关于这次谈话,在场的石征先、傅继俊两人都有回忆。我们先看看石征先的回忆:

“1978年7月27日,因受上海出版社编辑相约,我准备写一部关于《淮海战役》的书,因此跟几个人一起采访了粟裕首长,当时他只给我们20分钟。听说我是江苏人,而且来自他与夫人楚青结婚的地方后,他很高兴,特意把楚青叫了出来,还叫人拿出中华烟和牛奶糖。我不会抽烟,他便递给我一颗牛奶糖,还叫楚青也给我一颗,大概表示他们两人请我吃喜糖的意思。当时牛奶糖很稀奇,我印象极深。我用18分钟时间谈了自己对淮海战役的认识,其实也是公开的书本上说的那些,最后两分钟,我说:‘请首长指示。’粟裕首长忽然说:‘原来的时间限制作废,我给你四个小时!中饭也在我这里吃。’接着,他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当时秘书朱楹就坐在他身边,还用手扯了扯他的衣服,首长却一把打开了。这句话让我震惊!当时就做了记录。”石老说:“当时粟裕首长从豫东战役开始,给我谈了他打大歼灭战、歼灭敌人主力于江北的战略构想的由来,以及南线决战的提出与淮海战役整个发展过程。结果谈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他说,‘淮海战役我就不写了,交给你来写。’”

石征先把粟裕这句话理解为:粟裕是淮海战役的真正指挥者。日后,他从报刊上看到邓小平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曾大胆给邓小平写信表示异议。石征先在身患绝症自知时日无多后,将这件事告诉了粟裕的超级粉丝张雄文,再经过张雄文的博客公布出来,从而广为世人所知。网上许多对邓小平和“改革开放”不满的网友,便认定邓小平是把别人的功劳据为己有。

但笔者认为,无论对邓小平及其主导的“改革开放”作何评价,都不应否定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功绩。林彪还叛党叛国呢,今天官方也不否定他的战功。毛主席一贯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地讲,从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职权来看,说邓小平指挥了淮海战役是正确的。当然,这是从战役层面上来讲的。如果从战略层面上来说,淮海战役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指挥的,毛泽东才是淮海战役乃至三大战役的最高总指挥。

关于淮海战役的指挥者问题,可以分为战略、战役两个层面进行论述。

首先从战略层面上讲,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是最高指挥者,决定战区部队的一切重大行动。淮海战役开始前,粟裕的战役意图是攻占海州、淮阴和淮安,使华中、山东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并打开华野大军南下渡江的通道,但毛泽东将战役目标修正为全歼黄百韬兵团,从而使“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最终演变为整个南线的大决战。在这场决定国共命运的南线大决战中,双方的最高指挥者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任何重大行动都是他们决定或批准的,最重要的决策也是由他们做出的。如毛泽东决定首歼黄百韬兵团、攻占宿县和成立战役总前委,蒋介石决定黄维兵团加入淮海战场、杜聿明的三个兵团停止西进等。所以从战略上讲,

这场大决战的最高指挥者不是战区将领,而是两军的最高统帅毛泽东和蒋介石。

其次从战役层面上讲,淮海前线总前委是战役最高领导机构。从红军时代起,前委书记(或军事委员会主席)就是我军战略、战役军团和战术兵团的统率者。比如,红一方面军的最高统率者是总前委书记毛泽东,以朱德为首的方面军总司令部是总前委的下属机构;红四方面军的最高统率者是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以徐向前为首的方面军总指挥部是方面军军委的下属机构。前委书记(或军事委员会主席)与部队长(司令、军长、师长等)的区别是:前委书记(或军事委员会主席)总揽这支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后勤大权,而部队长(司令、军长等)只负责这支部队的日常训练和作战指挥。前者是决策者,后者是执行者。就象今天的省委书记和省长、市委书记和市长,省委书记和市委书记是决策者,是所在省市的最高领导人,而省长和市长则是省委、市委意志的执行者。省委或市委作出各种决策后,通过省、市政府发号施令来实施。

“淮海前线总前委书记”如果换一个名称,就是“淮海前线军事委员会主席”,有权指挥淮海战役的所有参战部队。但总前委并不是总司令部这样的军令机构,它并不直接对参战部队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前线的总司令部来发号施令。当时淮海前线确实有统一的总司令部,即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它是淮海前线总前委的下属执行机构。在淮海战役开始的前夕,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就明令:“整个战役统一受陈(毅)、邓(小平)指挥。”从军委命令下达的这一天(1948年11月1日)起,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就成为淮海战役的总司令部,当时新华社的报道称其为“淮海前线司令部”。

在战役开始时,“淮海前线司令部”是由陈毅、邓小平主持的。等到刘伯承与陈毅、邓小平汇合后,由于他是中原野战军的司令员,理所当然成为淮海前线的司令员。随着淮海战役规模的不断扩大,毛泽东认为仅有统一指挥的司令部不够,还必须有一个能统筹一切的总前委,以总揽前线的军事、政治和后勤指挥权力。因此,毛泽东在11月16日的电报中指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近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有的质疑者抓住电文中“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近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这句话,把总前委说成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的“总饭委”。这一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自我军成立以来,有哪个前委是不管打仗只管吃饭的?况且,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确说总前委是“统筹一切”,而不是只管吃饭和后勤。

有的质疑者还认为,“从已经公布的电报来看,极难找到总前委指挥淮海战役的痕迹”(洪小夏/刘俊平《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其实,这些质疑者没有弄清总前委的性质。总前委不是总司令部这样的军令机构,通常不会直接对前线部队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其下属的司令部对前线发号施令。当时华野、中野两军有战地电话直接联系,根本无须用电报的形式来发号施令。如1948年12月10日未时粟裕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邓子恢,并军委、华东局的电报中说:“电话奉悉。我们决定抽调三纵、苏十一纵及鲁中南纵队,外加炮兵一

部,即晚南下,参加歼灭黄维作战,统由陈士榘同志率领南来,请分配其作战任务。”这就是总前委用电话发布指示的证明。我们知道,“奉悉”是下级对上级的口气,这也说明粟裕是受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

总前委是淮海战役的最高领导机构,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认可的。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刚刚胜利结束,1948年1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出的祝贺电报中说:“望华野、中野全军,在刘、陈、邓、粟、谭五人总前委(邓为书记)统一领导之下,争取更大胜利。”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淮海战役激战犹酣的关键时刻,在白纸黑字的祝贺电报中再次重申:淮海前线部队要在“五人总前委”的“统一领导之下,争取更大胜利”,还特别在“刘、陈、邓、粟、谭五人总前委”的后面,加上了括号“(邓为书记)”的字样,以强调邓小平是淮海前线部队的最高领导者。

毛主席在世的时候,中共官方一直承认总前委领导淮海战役。《毛泽东选集》的有关注释明确注明:“在淮海战役过程中,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执行领导淮海前线军事和作战的职权。”即使邓小平文革中被作为“走资派”打倒后,这些注释和说明也没有被更改。

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是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作为刘邓大军的前委书记,他是这支野战军的真正掌舵人。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他是两大野战军的指挥者。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闭幕后,邓小平被任命为华东局第一书记兼中原局第一书记,成为党在整个南线的最高负责人。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中央局第一书记,在我党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这表明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对邓小平的信任。邓小平在主持中原、华东党、政、军工作的同时,还作为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指挥两大野战军渡江,解放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和蒋介石的老巢江浙。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和中央军委在邓小平逝世后发布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有一句话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即说邓小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事实上,邓小平能够成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主要就是凭借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功绩。

毛泽东对邓小平在战争年代的功绩有高度评价。据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第五卷记述,1966年5月5日毛泽东与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谈话时,这样评价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他是一个懂军事的,你看他人这么小,可是打南京是他统帅的,打南京是两个野战军,差不多一百万军队。接着打上海,打浙江,打杭州,打江西,打福建,然后他们第二野战军向西占领四川、云南、贵州,这三个省差不多有一亿人口。”另据《王力反思录》记述说,1967年7月14日毛泽东谈到邓小平时说:“他武可和林彪、彭德怀相比,解放战争中指挥两个野战军的,只有邓小平。现在人家要打倒他,就打倒一下吧,以后我还要请他出来。”

1975年,毛泽东任命邓小平担任总参谋长,并让他与叶剑英共同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就是因为他在战争年代立有赫赫功绩。军队里是非常讲究资历和战功的。叶剑英虽然是十大元帅之一,但他长期在统帅部里从事参谋工作,没有在前线立下过赫赫战功,要指挥众多沙场老将还是有困难的。而邓小平在战争年代指挥过两大野战军,战功和威望都能让那些老军头们服气。即使1976年毛泽东再次打倒邓小平,对他的处理仍然是“保留党籍,以观后效”,并让汪东兴把他严密保护起来,为的就是日后能够随时再起用他。毛主席这样做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念及邓小平在战争年代的功劳;二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如果爆发大规模的

反侵略战争,邓小平是能够挂帅出征的人物。

今天有些人说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但这种观点有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如果粟裕是淮海战役的总指挥,他应该有权指挥淮海战役的所有参战部队,但粟裕的权限仅限于指挥华东野战军。虽然华东野战军是淮海战役的主力,但能不能说淮海战役是粟裕指挥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个类似的对比:柏林战役是不是朱可夫指挥的?众所周知,苏军参加柏林会战的有三个方面军,由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统一指挥。虽然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是战役主力,但无论苏联还是今天的俄罗斯,都没有哪本权威战史称柏林战役是朱可夫指挥的。

朱可夫是一位喜欢夸矜己功的将领。战后他在柏林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柏林战役是由他统一部署和指挥的。当时有一位美国记者亲耳听到朱可夫的这番讲话,日后他找到参加柏林战役的另一位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向他询问朱可夫所说的这些话是不是真的?科涅夫元帅回答说:众所周知,朱可夫的方面军在柏林战役中大量使用探照灯掩护进攻,而他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却用飞机施放烟幕来掩护进攻,能说是朱可夫统一部署和指挥的吗?这位美国记者恍然大悟,表示对这个问题再也没有疑问了。

朱可夫为他的吹牛行为付出了代价。1946年夏,苏联总军事委员会开会批判朱可夫时,登载朱可夫谈话的外国出版物就放在主席台上。会议批判他把党和人民的功劳都记在自己身上。斯大林说:“我们全都是傻瓜,只有朱可夫同志一个人是聪明人!”这次批判会的结果是:朱可夫被解除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被打发到一个中等军区担任司令员。当然,朱可夫受这样的处分并不仅仅是因为吹牛,还因为他犯有许多为党纪所不容的错误。朱可夫对斯大林给他的处分是口服心服的。

粟裕是我军一位杰出的高级指挥员,在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和其夫人楚青都是毛主席的真诚拥戴者。但近年来,对他的功绩有许多拔高和神话的地方。这突出地表现张雄文写的《无冕元帅》等著作中。举例来说,张雄文把华东战场初期的败仗(如泗县、淮阴失利)说成陈毅无能,而把后来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大捷全部归功于粟裕指挥有方,这是对历史简单化处理的结果。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打城市攻防战往往是失利的,连粟裕部署的海安攻坚和二战涟水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我军缺乏打阵地攻防战的经验。而后来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大捷,是贯彻了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原则的结果,而且这些战役都是我军得心应手的运动战。又如,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和华中分局领导人说:“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3〕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这是针对一场战役(歼灭东进的敌李延年部队)的人事安排,所以电报只发给陈毅和华中分局的领导人,要求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粟裕、谭震林六人共同决定“大计方针”。如果这是针对华东战区的长期人事安排,电报应该同时发给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领导人(张云逸、黎玉),要求他们与“陈、张、邓、曾、粟、谭”等人“团结协和”,“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但张雄文却把这封电报解读为针对华东野战军的人事安排,进而得出“陈毅被剥夺了战役指挥权”的错误结论,把后来的华东几次大捷说成是换粟裕为帅的结果,而忽视了这些战役的胜利是群策群力取得的。但张雄文的错误仅仅是认识局限的问题,与夏宇立为了抬高红四方面军而疯狂贬低毛泽东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舆论很少宣传广大基层战士和人民群众,而是过分强调军事将领对战争胜负的作用。书店里摆的都是我军将帅的传记、回忆录和中外将帅的评传,而几乎见不到歌颂解放军战斗英雄的书籍。这与毛泽东时代的宣传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毛泽东时代,舆论主要歌颂广大基层战士和人民群众,这反映了毛主席的历史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毛泽东能够战胜国内外强大的反革命势力,依靠的主要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军队基层战士),而不是林彪、粟裕等一两个所谓“盖世名将”。事实上,林彪和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所向披靡,主要就是依靠广大战士的英勇作战,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当然还有以毛泽东为首的统帅部正确指导。淮海战役如果没有五百万民工的支前参战,解放军能打败拥有优势交通工具的敌人吗?在三大战役中,如果让林彪、粟裕与卫立煌、傅作义、杜聿明调换指挥位置,他俩还会是胜利者吗?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林彪和粟裕并没有到朝鲜战场上指挥,但我军照样打败了强大的十六国联军,使美国敬畏地称中共军队为“世界第一陆军”。

与毛泽东时代的宣传相反,国民党的宣传只强调军事将领的作用,蒋介石将青天白日勋章主要发给将领,结果国民党在战场上根本打不过共产党。“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经验的总结。而改革年代的宣传误导了广大军迷,使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将领是胜利之本”。今天众多的网络军坛成为将领论坛,整天都在争论“林彪和粟裕谁的指挥才能高”,或者“朱可夫和曼施坦因谁更牛”之类。可以这样讲,改革年代的这种宣传与国民党类似,都是强调“精英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宣传,“将军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深入人心。今天许多军迷(尤其是第三、第四野战军的某些后代),都把解放战争中东北、华东的胜利归功于林彪或粟裕,而认为与毛泽东、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没有多大关系。某些第四野战军将领和战斗英雄的后代认为,他们父亲(或祖父)的荣耀是林彪带来的,而不是毛泽东、共产党和人民大众带来的。因此,他们对林彪日后的结局深为不平,经常在网上咒骂毛泽东和共产党,甚至主张中国改旗易帜走西方道路。而某些第三野战军将领和战斗英雄的后代,同样认为他们父亲(或祖父)的荣耀是粟裕带来的,而不是毛泽东、共产党和人民大众带来的。他们为了抬高粟裕而不惜贬低毛泽东,说粟裕是五百年甚至五千年第一军事奇才,没有他就没有解放战争的胜利,等等。这种过分吹嘘是粟裕将军在天之灵绝不愿看到的。粟裕粉丝中还夹杂了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宣传共产党能够夺取天下是因为有粟裕,而不是因为毛泽东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些观点在网上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驳斥。有的网友这样说:“人民军队有的是战功卓著的将帅,离开了粟裕,照样打胜仗,照样解放全中国!”

但无可讳言的是,由于改革年代的宣传重将领轻士兵,目前神化将领作用的表现仍然很多。粟裕的粉丝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群体。他们中许多人把粟裕的作用无限地拔高:华东战场打胜仗都是粟裕的功劳,而打败仗都是其他人如陈毅的责任。凡粟裕说过的话都被他们当成真理。既然粟裕说了“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他们就想方设法论证粟裕的观点是正确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严重损害粟裕将军的形象,让人们误以为他象朱可夫那样喜欢夸矜己功。

关于这一点,还是与石征先共同采访粟裕的傅继俊头脑清醒。他在回忆中对这次采访做了不同的解说,并严厉批评抓住粟裕某句话大做文章的人:

“1978年7月27日,我们淮海战役编写组何晓环、傅继俊、石征先及随同我们一起

进京的原淮海战役纪念馆馆长于世景和江苏省邳县人武部科长王光明(淮海战役期间粟裕的警卫员)一行五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北京粟裕将军的家里,采访了这位共和国第一大将。此次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编写《淮海战役史》一书。将军和蔼可亲、平宜近人,热情地和我们一一握手,并请我们抽烟、吃糖,说:“欢迎你们,不要客气,会抽烟的抽烟,不会抽烟的吃糖”,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会抽烟的也可以吃糖…”热情风趣的话语一扫拘谨的气氛,拉近了我们和他的距离,使我们深受鼓舞、感动,倍感亲切。采访很快切入正题,将军侃侃而谈,思路清晰、深入而浅出,睿智而深遂,使我们得到了巨大收获。

这次采访让我终身难忘。多年以来,和粟裕将军的这一面之缘,成为心中的巨大情节。每每翻检淮海战役史料,查阅粟裕将军在战役中的卓越贡献和历史功绩,脑海中便油然浮现将军的音容笑貌、经久绵长、激动不已…

在那次会见开始时,当我们说明来意后,粟裕将军非常高兴,脱口说了‘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哦’这句话。由于淮海战役是中央军委和总前委集体指挥为众所周知,而粟裕将军又是这指挥集体中的一员,所以我们都把将军这句话理解为‘淮海战役是我参与指挥的’。没有人理解为淮海战役就是粟裕将军一人指挥的,没有别人指挥的。由于当时将军非常高兴,参与指挥这一伟大战役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从将军这句话里感受到的是胜利者的喜悦、参与者的豪情、共和国第一大将回忆当年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伟大胸襟和情怀!

这句话只看字面,充其量也只是不十分严谨,不够完善,这在国人语言交谈中是正常的、允许的。何况将军是在自己家里与来访者漫谈。难道我们能够苛求一位70多岁的老将军字字句句都那么准确严谨吗?有鉴于此,多年以来,我们从未在有关淮海战役的著作和文章中引用过原话。只是在谈到采访情景时如实地介绍了将军的原话,其目的是实事求是的介绍采访情景,更主要的是想让我们当时感受到的将军豪迈之情去感染更多的人。为怕引起误解,每次都特别强调我们当时的感受和理解。

这本来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正常现象,不能、也不应构成什么问题。可是,近来却看到有人拿这句话大作文章,并任意的揣测和发挥。看了着实让人不解和不快。抓住这句话不放、且上纲上线的人,不顾当时的背景和氛围,也不顾粟裕将军曾多次在谈到淮海战役时强调中央军委领导和总前委常委正确指挥的事实,不由分说地硬把这句话当作将军的正式宣言,企图让人们相信:粟裕将军自己说的‘淮海战役是他一个人指挥的’。这种人无论是打着‘挺粟’的旗号,还是另有企图,都是对粟裕将军伟大人格的极大侮辱和亵渎!将军征战一生,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何时何地与何人争过功来?

认识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不能只靠只言片语,而应全面的、完整的、准确的去了解和把握其全部历史和实质,这样才能得到真知灼见。淮海战役的指挥系统和粟裕将军的历史功绩自有历史资料作为客观见证。我们应将功力下在对这些历史资料的挖掘、研究、鉴别上。只拿只言片语去说事者,实为研究者之大忌,历来为方家所不屑。这实际上是弱者和小人作为……”


握手

雷人
2

路过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sabc181818 2018-10-2 15:51
与毛泽东时代的宣传相反,国民党的宣传只强调军事将领的作用,蒋介石将青天白日勋章主要发给将领,结果国民党在战场上根本打不过共产党。“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经验的总结。而改革年代的宣传误导了广大军迷,使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将领是胜利之本”。今天众多的网络军坛成为将领论坛,整天都在争论“林彪和粟裕谁的指挥才能高”,或者“朱可夫和曼施坦因谁更牛”之类。可以这样讲,改革年代的这种宣传与国民党类似,都是强调“精英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引用 asabc181818 2018-10-2 15:21
我同意采访者的意见,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对邓,对林、粟,都应该这样看待。2018-10-02-15:20
引用 东鹤人 2018-8-15 17:32
读了文章看了跟帖,许多话都是多余的。看看淮海中毛主席给粟裕的电报和给刘邓总前委的电报就会十分明白。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35
朱德说“粟裕是我军将领  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还有自己独创 的楷模。他在淮海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还强的国军4大主力,从此老蒋元气尽消”。
林彪说“粟裕尽打神仙仗战。役部署变化莫测,把国军调动的晕头转向,只等着被歼。”“我只能打硬战,敢于刺刀见红,以多胜少。像豫东战役那样以弱胜强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刘伯承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淮海战役部署变化莫测,把国军调动的晕头转向,只等着被歼。”“是淮海战役以弱胜强的常胜将军”;
叶剑英说粟裕“是全党、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战将,你打了很多的胜仗,对革命战争贡献很大,又有丰富的战略战役经验,你的军事才华令我们大家钦佩。”
粟裕将军常自谓:“沧海一粟。”某日,粟裕将军访叶剑英元帅。临别,叶帅扶杖送。粟裕急阻之曰:“老帅相送,不敢当。”叶帅曰:“百战之老将,岂能不送!”粟裕对曰:“沧海一粟,不足挂齿。”叶帅送出大门,望其背影赞曰:“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不简单呢!”
粟裕身经百战,曾组织指挥了“七战七捷”、鲁南、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1955年评军衔,粟裕战功赫赫而未能评上元帅,实为憾事。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33
张爱萍之子张胜说,当过一把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事问题了。“许多重要的人事安排,并不是简单地看功劳和能力的,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各个方面平衡的需要。这也许会是个令人尴尬的话题。”由于不仅仅是出于军队正规化的需要,还是对开国将领们有史以来一次总授衔,多少带点“梁山好汉英雄排座次”的味道。而且,从西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光武“云台二十八将”,到唐太宗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似乎早就有“排座次”的传统。因此,最高统帅部极为慎重,酝酿、筹备几乎达五年之久。
与解放前中共没有掌握政权、军权不一样,那时你不能打仗,你的人马就会被蒋介石歼灭,你的根据地就会被国民党夺走。所以,那些在党内能玩权术,但能力一般的政客不会被重视,阴谋不会得逞。但是,革命成功,新中国建立后,在和平时期,就不一样了。原来能打仗 有战功的,不见得被重用、不见得被评上将帅,不见得地位高,而是看你会不会玩权术搞关系,跟现在社会评职称评院士一样,有的元帅大将是关系人评出来的,不是因为战功和实际本领而打出来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31
作为搭档,统率千军万马的“陈毅与粟裕”自然也有思想认识和军事谋略决断不同的时候,譬如“苏中七战七捷”前后与淮海战役的提出,二人就有过重大分歧。最后证明,粟裕是正确的!
陈毅就是个能说会道的政客和诗人,但都是半瓶子醋,而不是军事家。
没有林彪和粟裕 打垮消灭了蒋介石八大主力和800万军队,他什么也不是!! 还不是被国军 追得满山跑,然后写点诗诉诉心情。

55年评军衔时,按照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和党中央定下来的一条原则:已经到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再参加评衔工作。例如,邓小平 李先念……  但是,已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还想着占用粟裕的元帅指标,自己评上元帅!但在周恩来的支持下,终于达到目的。那时许多人,对这种双重标准,什么好处都想占,都很有意见!!
列车经过徐州时,毛泽东凝望窗外这个当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再次深有感触地说,粟裕立了第一功。
到粟裕曾经“中秋夺城”的济南后,毛泽东又说他是“人才、将才、帅才”。
陈毅笑着接过话头,说粟裕只是个樊哙。
毛泽东似乎有些不满意,说:“粟裕,一不是樊哙,二不是韩信,三我毛泽东也不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么!”
陈毅连忙说:“主席讲得对!算我失口……”
这些话,在场的“大警卫”公安部长罗瑞卿听到了,“小警卫”李银桥也听到了。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29
又是粟打电话要陈士渠从大局出发,让陈士渠要把缴获国民党军队的美式装备、战车、汽车、堆积如山的枪支弹药、饼干罐头、帐篷等军用物资,以及9万俘虏,不要带回三野,全部交给缺人少武器少物资的二野,以提高二野的战斗力。这不但不使邓陈二人感谢,反而让邓陈内心感到十分嫉妒,十分丢份子。陈毅说粟裕《阴》,埋下了日后批斗粟裕的种子!

淮海战役自始至终,五个总前委没在一起共同研究做战,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后,五个总前委才有机会在一起照个相。邓根本没去过三野,也没在那指挥过,何从谈起是他指挥的,只有刘伯承元帅最清楚。不同的是,老帅爱人才,从而,他更器重粟裕。解放后,粟、刘伯承都被邓小平、彭德怀、陈毅、毛泽东……整肃,并一直压制不放。直到最后一个人邓死,才由张震、刘华清给粟裕在军队评反。至今还没在中共和中央政府以及全国人民面前评反。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28
邓、陈、当时在二野,根本就没勇气和胆量要打淮海战役,不仅他们二野的兵力不足,还缺少武器弹药和大炮,没有围攻国军的战斗力。刘邓的中野全军仅有75mm野炮两门,山炮四十二门,炮弹约两百发;迫击炮两百零七门,炮弹约两百五十发,每门炮平均只有一发炮弹。凭借如此少量 的炮火根本无法压制住敌军火力,因而攻击难以奏效,无法达到迅速歼灭的目的。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阻援兵团的作用。吃黄维兵团根本吃不动,还有被消灭的危机。
但他们肉烂嘴硬还冷嘲热讽粟裕,认为粟这狗儿子胃口太大,60万土八路怎么能与80万美式装备机械化强大的国军对打?既然你老毛同意粟打淮海战役,那你亲自直接指挥粟裕,所有电报你老毛对粟裕直接发,不用通过他们,他们就是在看热闹和看戏。打好了我们大家都有功劳,打败了你老毛和粟裕直接负责。
在打黄维时,二野自己打不下来,要看就要被增援上来的国军包饺子,粟立即主动调参谋长陈士渠带领三个兵团援助二野,不拍危险亲自打主攻。
救兵如救火,陈士渠带队,陈士渠火速赶到二野。可是,邓陈又放不下面子,却把陈士渠三个兵团留在二线当预备队,以便在二野顶不住时,让他们再顶上去,给二野断后。这样就会留给国军对我军合围的时间,错过围歼黄维兵团的大好战机!陈士渠一气之下要带三个兵因回三野。邓陈立刻慌了手脚,他们知道这洋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他们不得不放下面子,马上打电话给粟,肯请粟裕把陈士渠兵团留下,表示坚决按照粟裕的计划和指挥行动。立即以陈士渠所带的三个兵团为主力,二野配合狙击国军援兵,陈士渠很快消灭了黄维兵团。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27
邓、陈、当时在二野,根本就没勇气和胆量要打淮海战役,不仅他们二野的兵力不足,还缺少武器弹药和大炮,没有围攻国军的战斗力。刘邓的中野全军仅有75mm野炮两门,山炮四十二门,炮弹约两百发;迫击炮两百零七门,炮弹约两百五十发,每门炮平均只有一发炮弹。凭借如此少量 的炮火根本无法压制住敌军火力,因而攻击难以奏效,无法达到迅速歼灭的目的。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阻援兵团的作用。吃黄维兵团根本吃不动,还有被消灭的危机。
但他们肉烂嘴硬还冷嘲热讽粟裕,认为粟这狗儿子胃口太大,60万土八路怎么能与80万美式装备机械化强大的国军对打?既然你老毛同意粟打淮海战役,那你亲自直接指挥粟裕,所有电报你老毛对粟裕直接发,不用通过他们,他们就是在看热闹和看戏。打好了我们大家都有功劳,打败了你老毛和粟裕直接负责。
在打黄维时,二野自己打不下来,要看就要被增援上来的国军包饺子,粟立即主动调参谋长陈士渠带领三个兵团援助二野,不拍危险亲自打主攻。
救兵如救火,陈士渠带队,陈士渠火速赶到二野。可是,邓陈又放不下面子,却把陈士渠三个兵团留在二线当预备队,以便在二野顶不住时,让他们再顶上去,给二野断后。这样就会留给国军对我军合围的时间,错过围歼黄维兵团的大好战机!陈士渠一气之下要带三个兵因回三野。邓陈立刻慌了手脚,他们知道这洋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他们不得不放下面子,马上打电话给粟,肯请粟裕把陈士渠兵团留下,表示坚决按照粟裕的计划和指挥行动。立即以陈士渠所带的三个兵团为主力,二野配合狙击国军援兵,陈士渠很快消灭了黄维兵团。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23
淮海战役雏形的构想是粟裕,毛主席周恩来与中央军委在粟的设想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慎密安排形成完整作战计划。林彪,粟裕都是那时中共杰出的军事统帅。没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根据地军民当时普遍传唱,毛主席当家家家旺,林彪粟裕司令打仗仗仗胜。
为什么叫淮海战役?因为48年9月粟制定的战役方案是先打两淮和海州。毛因此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为了团结一致,打大歼灭战,粟建议由中原局刘邓陈统一指挥淮海战役。但邓陈给中央回电说,电台功率不够大,请毛主席党中央直接指挥粟部。既然你电台能与千里之外的我、联系不误,那么,为何与百里以外的人粟裕就不能联系?老毛心知肚明,知道邓陈对他批准粟裕的淮海战役计划有看法。但在当时的生死攸关时刻,老毛深知团结的重要,不便说破,而加大矛盾,而直接指挥粟裕打淮海战役。
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是华东自己打的。第二阶段打黄维,二野打不下来,粟派了几个纵队过去,指示打完仗后后,全部缴获全送给缺少武器和弹药的二野(中原解放军)。华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回忆说,也不是什么都没要,刘邓让我把黄维的手杖等物稍给粟以表感谢,粟不要,我留下了。第三阶段是围歼杜聿明、邱清泉、李弥等,还是以华东为主打的。

在二野,邓与刘伯承关系不好,而邓又不是军事家, 不会打仗不会排兵布阵,但会向毛主席党中央中央打小报告,表忠心。
在三野陈毅是个文人,会做诗,但不善于打仗,作诗打仗都是“半瓶子醋”,往往干扰粟的用兵。毛泽东只好把陈调去二野协调邓与刘的矛盾关系,也达到放手让粟指挥淮海战役。一石二鸟。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09
1958 年军委扩大会上,主持会议狠批粟裕、刘伯承、叶剑英的彭德怀元帅,在一年之后的庐山会议上,也坐上了被批斗的位子,被定为“反党集团的首脑”。粟裕也出席了庐山会议。有个下午,曾经支持粟裕进元帅銜的刘少奇对粟裕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一些老战友也一再建议粟裕借这个机会,把1958 年的事提一提,“你不便说,由我们来说。”粟裕回答:“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我决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办自己的事。我相信我几十年的革命实践已足够证明自己。”
几个月后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还特地转过脸来,似乎有些内疚地当面对粟裕说:“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彭德怀他们那个千人大会上搞的。你可以批判彭德怀,澄清自己的冤情。粟裕说,在这个时刻我不能纠缠自己的事,不能落石下井。彭老总功大于过。毛泽东无语。
他不愿意干落井下石的事情。官场那种恶性循环,何时了结?使得毛主席和刘少奇对粟裕的人品很佩服。
即使如此,后来在粟裕1979年开始给中共中央写的平反申诉报告长期石沉大海,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得到平反!1984年2月5日下午,粟裕带着深深的遗憾告别了人世。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09
但刘少奇对粟裕的信任与推举也是不遗余力的。刘少奇任新四军政委时,粟裕创造了黄桥战役以少胜多的军事杰作,被刘少奇称为“在江南是一个有伟大的决定意义的战役”。从那以后,刘一直对粟裕关爱有加,想把他发展为自己在军内的代理人。
1953年刘曾多次推荐粟裕绶元帅銜,但由于毛、周、怕刘少奇在军内安插自己的人,最后,把粟裕去掉。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粟在政治上不成熟,不懂得在政治上如何入站队,而被刘少奇的“好心好意”耽误了大好的前程。这只能说明,粟裕是只会考虑打仗的帅才,不是会搞政治权术与人事关系的政客。打仗时没有粟裕不行,但和平时期用不着粟裕了,就一脚踢开,往死里整。
根据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同志回忆,在1955 年授军街时,粟裕三辞元帅銜,毛泽东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让’, 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 年让了华东军区司令员,现在又让了元帅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高尚革命情操的人,却在1958 年突然与刘伯承一起遭到围攻。1958 年的军委扩大会上强加在粟裕头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大罪状是说粟裕是“野心家”、“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06
1958年批判粟裕时,很多人认为粟裕是毛主席的爱将,不敢批,只是提了一些意见。由于,邓小平等人在毛主席面前污蔑粟裕居功狂妄自傲,连主席也看不起,而引起毛主席对粟裕的误解。粟裕的总参谋长被免了。由于主席那个时候听了邓陈等人倒粟的汇报,也对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评价。在党内,整人也不是毛主席的专利。”就有以后黄克诚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说批粟裕的温度不够,要加温打一些他的傲气。借毛主席的指示,积极批判粟裕最激烈的是邓小平、陈毅、彭德怀、聂荣臻、黄克诚5个人,利用手中掌握的大权,联合而放肆地对粟裕,发泄个人恩恩怨怨。原三野的将军们尽管后来表白和替粟裕喊冤,但当时,在巨大的权威下,几乎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替他说话,为了自保,反而跟风批判。而他的嫡系叶飞、王必成、陶勇微卑言微,也只能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据说,敢于保粟裕的只有两个威高权重人,一个是林彪,一个是肖劲光。 林彪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以后我不参加了吧。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05
蒋介石嫡系主力,新一军、新六军在辽沈战役被林彪全歼。余下的嫡系主力74师、第十八军、第五军,在淮海战役被粟裕全歼。而桂系主力钢7军10个月后也被全歼。淮海战役,解放军60万,消灭美式机械化国军80万。没有了枪杆子,也就没有了政权。从此,蒋介石统治集团,在大陆就彻底完蛋了!
没有林彪和粟裕 打垮消灭了蒋介石八大主力和800万军队,能说会道的 邓公、陈公、他们什么也不是!! 还不是被国军 追得满山跑。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04
陈毅是能说会道的政客,邓小平是个权谋客,没有林彪和粟裕 打垮消灭了蒋介石八大主力和800万军队,他们什么也不是!! 还不是被国军 追得满山跑。但林彪粟裕两个人的结局都不好:林彪在蒙古温都尔汗折戟沉沙而死亡,粟裕被打成《野心家,里通外国反党分子》。而刘少奇都平反了!他却没有得到平反直到含冤去世。他们都是战功卓越的天才军事家,但不是成熟的政治家,更不是政客。毛主席在阅读24史的扉页上有一个批注:历代的军事家,都灾在政客之手。例如,廉颇、韩信、关羽、岳飞、徐达……
引用 taweze 2017-8-18 13:01
淮海战役就是粟提出来的,为了淮海战役,粟还去了西北坡,专程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做了详细汇报,毛当时也没把握,听了粟的汇报毛才下决心,粟 还立下了军令状,一旦失败负全责。
文中写道:粟裕将军能从苏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
我认为,应当是,英雄所见 略同。粟裕与毛泽东 不谋而合。毛泽东与粟裕相距几千里,战场情况随时突变,粟裕根本来不及与毛主席联系,等待指示,每次打仗部署和决策,都是粟裕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引用 taweze 2017-8-18 12:56
人物周刊访问,聂卫平说:打牌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关系就增进了,跟邓小平大概打了十年左右的桥牌。以前都在大会堂啊,玉泉山啊,北戴河等,后来他只能就在家里打了。邓公酷爱桥牌已经到了这个份上,我看他最后连牌都拿不注了,还得让他女儿帮他拿着,坚持打——他不会是得了帕金森症吗?。
人物周刊:你最后一次和他打牌,是什么时候?
聂卫平:我最后一次看到他打的时候,他已经不行了。(想了好一会),大概是九三年吧。
人物周刊:在你面前,他不会是一个最高领导人的形象吧?他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聂卫平:老头啊,一个挺慈祥、挺随和的老头。他对我不止是长辈,也是朋友吧。
有一次打完牌他留我吃螃蟹,他女儿毛毛突然大声说,听说你在背后说我们老爷子打牌不行,都是别人让,现在你觉得怎么样啊?邓小平耳朵有些背,她这么大声是为了让他听得到。我当时就傻了,我说的话怎么就传到了她耳朵里,还当面给抖了出来。我当时那个尴尬啊,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半天才说,看来我判断错了,老爷子确实打得很好。邓小平听了哈哈大笑,丝毫不掩饰得意之情,就象一个天真的孩子。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第14期,作者:吴虹飞,原题为《聂卫平:老爷子出牌了》
引用 taweze 2017-8-18 12:55
在邓小平的支持和关注下,中国的桥牌运动开展起来。1980年中国桥牌协会成立,并加入了世界桥牌联合会。1981年12月,国际桥牌新闻协会将最高荣誉“戈伦奖”授予了邓小平。1988年7月,邓小平担任中国桥牌协会荣誉主席。1993年6月世界桥牌联合会主席鲍比·沃尔夫和北美桥牌联合会秘书长杨小燕,向中国桥牌协会荣誉主席邓小平颁发“主席最高荣誉"奖,以感谢他为促进中国桥牌运动开展所作的重要贡献。
但在毛主席领导的“文化大革命”中,桥牌曾被当成资产阶级娱乐方式遭到禁止。
来源  凤凰网  2017年06月09日 09:13:36
引用 taweze 2017-8-18 12:54
邓公一生喜欢桥牌,离不开桥牌。在反复琢磨后,邓公夫人卓琳想到了一个办法,她专门同常和邓小平打牌的领导同志谈了一次话,告诉他们:“小平同志只有打桥牌之时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得知此事后,大家表示多找时间陪邓公打桥牌。 据一些老同志回忆,八十年代流传,牌友丁关根,还当上了铁道部长。
1981年,“桥牌女皇”、美籍华人杨小燕曾到北京与邓小平、万里等打桥牌。在那次切磋中,他们从晚上八点一直打到深夜一点,连续对阵四五个小时。邓小平全情投入,不但毫无倦意,直至局终仍然神采奕奕。在牌局中,杨小燕发现邓小平对“精确叫牌制”非常熟悉,可见邓小平对世界桥牌的主流“技、战、术”很有研究,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邓小平的牌技不仅仅是业余水平的,可够得上专业水平了。”
引用 taweze 2017-8-18 12:53
2002年《重庆商报》载文:采访邓公的前任夫人——金维映说邓公:此人极聪明 自信 不服人  但脑筋转得快 不吃眼前亏  不爱读书 爱打牌 一边打牌 一边办公;丁关根就因为是邓的牌友,而升任铁道部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查看全部评论(3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