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文艺战线 查看内容

‘芳华’:诋毁别人,成全自己,《芳华》:一部投向时代的标枪! ... ...

2017-12-19 18:08| 发布者: 红色记忆| 查看: 6412| 评论: 0|原作者: 雪梦刀等|来自: 天涯社区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15945-1.shtml乌有之乡

摘要: ‘芳华’:诋毁别人,成全自己简单说说吧  爱国青年痛斥‘芳华’污蔑那个时代。这个定性真的是抬举芳华了。  芳华这部电影,由于原创者特殊的时代受益者的立场,根本无法构成‘时代批判’。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 ...


        ‘芳华’:诋毁别人,成全自己

 

简单说说吧

 

  爱国青年痛斥‘芳华’污蔑那个时代。这个定性真的是抬举芳华了。

 

  芳华这部电影,由于原创者特殊的时代受益者的立场,根本无法构成‘时代批判’。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严歌苓。严歌苓的悲剧作品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天浴,金陵十三钗,这次的芳华,都是她的手笔。

 

   同为写悲剧,严歌苓的人文立场,和老舍的完全不同。

 

  老舍的悲剧《茶馆》,你仔细体会,很容易就看出来作者自身的情绪,自身的立场,就是充分同情受害者。直接把自己的感情,代入到自己喜爱的‘悲剧受难者’身上。

 

 

  老舍的人文价值,叫‘爱憎分明’,古称‘守直’。

 

  说白了,在《茶馆》里,老舍的态度就是 常四爷,秦仲义,王利发,这些受害者没错。

 

 

  错的是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加害者。

 

 

  虽然《茶馆》的台词里,这些正面人物到最后纷纷痛斥自己是‘沙比’,不该仗义执言,不该实业救国,不该活着。

 

 

  但是没有任何看客因为看了这个悲剧,就去嘲笑常四爷和秦仲义。相反还会佩服这些人的义无反顾的执着。

 

 

  有太史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度。

 

  

  反观严歌苓的悲剧,天浴,金陵十三钗,芳华,看客看了以后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不是作者批判时代,抹黑特定时代。而是作者的立场晦暗不明。

 

 

  继而对悲剧中受难者,产生怀疑。

 

 

  也就是很少有人会觉得,李小璐做的对,老金做的好,我要是南京妓女我也献身取义,‘雷又峰’没白活。

 

 

  明白了吗?

 

 

  严歌苓的悲剧视角,叫‘上帝视角’,这个上帝视角的悲剧的逻辑叫:如果我是你,我绝对不会这么做。

 

 

 

  严歌苓的悲剧,就是写出来的效果,是让人反思‘受害者’的。

 

 

  她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情感,加诸于悲剧角色身上。

 

 

  相反,冯小刚也好,严歌苓也罢,由于都是悲剧角色那个时代的受益者,甚至你仔细观察,他们对于悲剧的叙述,是有相当隐蔽的‘优越感’的。

 

 

  说白了,这种情绪就是:那个时代是疯狂的,领袖是混蛋的,政治煽动把热衷顺杆爬的你们给耍儿啦,你们是男傻,女坏,各怀鬼胎,我作为旁观者,是冷静沉着,看透一切。实话从来不说,真话绝对不讲。对谁都留一手。若干年以后你们发现,我比你们混的都好。

 

   你们当年受罪,现在吃亏,因为你们要么是轻信国家的傻子,要么是奸诈的小人。往事并不如烟,受害者并不无辜。

 

   懂了吗?

 

 

  你看芳华,为什么觉得憋屈?

 

 

  因为严歌苓的悲剧,是通过怀疑‘人性光辉’,来表现人性本恶,从而去体现时代悲剧的。

 

 

  与老舍的悲剧《茶馆》‘时代黑暗剥夺了人性光辉’是相反的路线。

 

 

 

 

 

 

 

《芳华》:一部投向时代的标枪!

 

雪梦刀

 

  本来想重点谈谈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的两面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大博弈未来的重要变量英国的博弈应对,还想写一写俄罗斯和美国的互动,中国和日本的非常有意思的两方面互动,但是鉴于怒发冲冠的要说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还是再评一次投向时代的标枪——《芳华》。

  就让小刀我说出《芳华》的本质,如果面对这种elie的文艺还没有人敢仗义执言的话,中国的危险性就不言而喻了!

  郭松民老师的文章没过多久就被删除了,孙锡良老师为了不介入“意斗”而写了一篇文采很高思想很深的“表层”文章,这二位老师都是难以忍受严歌苓和冯小刚的《芳华》对中国的伤害。

  小刀影响力极小,批评《芳华》较为直观,饶是并没有说出真正想要表达的对此影片阴毒本质的看法,也在小范围内,引发了几个人网络和现实的不满和不理解。相对于那些明着恶心人的人,这样“执着”的死脑筋,基本上没有办法面对。

  可见《芳华》害人不浅;如果非要我把本质说透了,这个影片的本质,严歌苓想要通过冯小刚的电影首发表达的却因为各种原因“欲说还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芳华》的本质,不就是控诉shi年,妖魔化WG,丑化伟人吗?如果各位还看不明白,你就回忆一下影片的场景就好了。

  场景一:高举伟人画像的队伍,突然迎面闯入了一头猪。

  场景二:一块大黑布漫天而降,把伟人的画像盖上,这是黑盖红。

  场景三:莫名排列的五个画像,伟人竟在中间;场景拍摄的那么精准,色情在正中的伟人画像面前翩翩起舞。别说我淫者见淫,这个画像本来顺序就不对!大白腿,抖胸舞,那么明显的画面感别告诉我不是故意的。

  场景四:在说错了三位伟人去世顺序的情况下,文工团的姑娘们歌唱悼念伟人的歌曲竟然唱出来欢喜,这得有多么高兴才安排这种段子?

  场景五:小英雄史林峰,全身烧伤,非要问明白旁边护士究竟有没有男朋友,哦,那个年代十六岁的小孩!

  场景五:护理在小英雄旁边的刘小萍,哭诉起来:他比雷锋还好!哦,比雷锋还好!

  场景六:刘锋受伤,独自留守战场,旁白萧穗子的声音响起:他想死,他想牺牲,他想牺牲后可以编成一个故事,故事可以被传唱。意思是伤害刘锋的那个独唱领唱林丁丁(前文有误,写成小小了),可以唱出来。哦,英雄原来是为了一个女人!而且是伤害自己的流氓罪!矮化真正的英雄,手法太高了!是用所谓的“人性”,高大上啊!

  场景七:接场景六,镜头“果然”是文工团战士们合唱,林丁丁中间主唱,唱得赫然是2014年春晚冯小刚导演的节目之一《英雄赞歌》,当时唱这首歌的主唱是谁大家伙肯定知道,而且也肯定知道当时公知大v们疯了一样骂她“军biao”。不用我再说了吧,这背后你要说不是故意的安排,我佩服你清纯!

  场景八:后边各种省略。

  总的来讲,这个影片,从开始到结果,从其情节的安排,场景的设计,道具的准备,音乐的调配,简直就是“精心安排”的一出大戏。很多敏感的观众,就是感觉这个片子究竟要表达什么呢?是要表达一些媒体上讲的“时代的宏大和感怀”吗?是要表达“好人没有好报”吗?是要展示“战争的残酷吗”?

  不是的,全都不是。这部片子,就是披着文工团,时代,战争,英雄,好人,人性的善恶等等为幌子的目的为的是否定那个时代,解构集体主义,英雄,爱国主义,黑WG十年,丑化伟人的一部彻头彻尾的“严歌苓疤痕主义”作品!

  如果我不这么实话实说,对不住我自己的良性,对不住我枉自浸淫了网络这么年,对不住我学习了这么久的马列毛,对不住我现实和网络的怒怼!

  这个片子的“高明”和“阴毒”之处在于其伪装性,欲说还休,什么都不说满了,表达明白了,却让那些一直以来,被现实压得有些就要窒息感觉的公知,大V,和一些皿逗们,不敢直说,欲说还休的想法,全都表达出来了。

  这个片子的可恶之处在于,它是打着高大上的旗号,时代,宏大,文工团,芳华,青春,越战,战争反思,给老兵们直言,等等的旗号。这就太迷惑性了,让一众群众,在一小撮不怀好意的引导下,把《芳华》搞成了狂欢。听说还有四百老兵一起观影,支持《芳华》。

  其实,此影片对战争的描述就是个幌子,而且该影片对军人,尤其是对中国军人的描述恰恰是抹黑的,讥讽的!

  没头没尾的战争背景介绍,糊里糊涂的行军和被伏击,惨烈的死亡,火焰喷射器表现出中国军人的勇敢了还是恶毒地将残忍嫁接到中国军人头上了?用为了女人做英雄的英雄,成了神经病的英雄,小孩子泡妞的英雄,连同好人英雄雷锋一道,给狠狠地“戏耍”了一把!严歌苓够流氓,流氓了一把大导演冯小刚;冯小刚够鸡贼,用各种各样的隐喻,暗喻,来把这个流氓路子转嫁到观众身上,让观众看了以后要么摸不到北,要么被忽悠!

  至于我提到的抹黑伟人,如果那些和我较真的退伍军人观众们细细想一下,就会恍然大悟。出现镜头最多的伟人像,给人大气、慈祥、伟岸的感觉了吗?那张画像,明显就是严歌苓眼中的伟人形象!通过道具来给不明所以的观众以第一印象,把主席那种伟大的胸怀和气势表现成一种骄横和轻飘的感受,真的是太不厚道了!

  同时,影片的音乐,你感觉到了吗?尤其是关键时刻的音乐,在那个万众齐悲的伟人去世的时刻,背景音乐用到一点庄重和悲痛的音乐了吗?是一种震荡的重金属,虽然震荡地你心头猛烈,但是那种压抑感之后的文工团喜感,已经毫不掩饰严歌苓和冯小刚的意图了。

  而时代宏大的表现在哪里呢?在大黑布身上?在没有一点悲痛的时代伟人的去世中?还是在没头没尾的战争里?这有一丁点儿的真实性可言吗?

  再说战争创伤问题,心理问题肯定是有的。但是有这么单一表现的吗?那些穿着病号服,面无表情的伤兵同志们,在黑暗的背景下,是所有的英雄的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吗?有没有人民军队英雄的正面形象?有没有真正的英雄可以描写?

  如此黑解放军,却换来了军人的感恩和感怀,我小刀要不说出来,严歌苓和冯小刚以为中国网络世界没有人明白你们的恶毒吗?

  领导人正在备战止战,正在“两个不怕”,正在重塑“英雄王杰班”的军队精神,正在重塑军魂,正在面对日益逼近的帝国主义战争压力,你们在这里表现不知道咋回事不知道是否正义的残酷的战争悲情的英雄,究竟是什么意思?

  据我现实非常真实的了解,越战中的英雄,向我开炮保住了阵地的英雄,刚刚在过去不久接受了领导人的“八一”勋章!你们在这里搞被女人伤害了的好人英雄,“比雷锋还好”的英雄,为了女人去死的英雄,残废了还苦不堪言的英雄,变成了神经病的英雄,到底,究竟,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置那些在越战中,在保卫自己祖国的战争中的真正的英雄于何地??

  我想要问问,这一部片子,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芳华》,就是投向时代的标枪!不仅仅投向那个特殊时代,也投向了改开之后,更是投向当前时代的标枪!而且还带着剧毒。

  两个不能否定出来,为的是什么?堵了谁的嘴?这部片子摆明了在进行割裂,在“疤痕文学”和“历史虚无”的双重苟和中,试探着触碰那个容易造成割裂,容易造成混乱的伤疤,关键这个伤疤不是不敢直面,而是历史阶段的限制,需要缓缓而已。

  要是认不清这部片子的朋友,可以看看谁在力捧它?什么样的人在无比感恩冯小刚和严歌苓?又是什么样的诉求在这部片子里得到了情感共振!

  社会的发展存在问题,但是公知们永远不是调查分析和研究,他们永远都是用自己的感知,描述一个似是而非的现象,最后给出以一剂头痛医脚的药方!更有甚者,还会在药方里加上砒霜!

  纵观这几年的风起云涌的网络空间,你就会发现这个特点。但是随着情况一天天好转,一天天风清气正,公知们再拿自己的“美国脑脊髓膨出瘫痪亲儿子”给中国的雾霾定性给中国的环境治理拿出一剂“私有化”的毒药药方不好使了!老百姓不信你那一套了!

  公知们再拿出“遥遥领先的预言”也不管用了,老百姓们在很多人的倡导下,知道“让子弹飞一会儿”了!

  你看那些多年以来肆虐横行,招摇撞骗的公知们现在多么的孤独寂寞冷,就知道中国网络民众的成长和公知们的日薄西山了。什么大嘴,大眼,耿直如我,管你什么大腕,国家面前无偶像!这是我的国,这是我的家!想让老百姓对国家失望,给霸权和草寇带带小道儿,门儿也没有!

  想用一部《芳华》的所谓的反思,所谓的战争残酷,所谓的好人没有好报,所谓的英雄被cheng管”欺负,来割裂人民同军队的感情,来割裂人民同祖国的感情,来遏制越来越凝聚起来的人心,军心,国魂,军魂??

  你想想可能吗?你《芳华》没在中国上映,就拿了什么国际大奖了!你有本事把票房搞到战狼的一半可好??

  文艺,永远是为了谁而文艺的文艺!《人民的名义》之后,万人讨论;《战狼2》开演,票房神话!

  《芳华》,能够靠这些垃圾零碎儿忽悠人的小确性,小感动,小伤痕,把真正的历史给虚无了吗?把真正的英雄给抹杀了吗?把真正的好人的善良给忽悠瘸了吗?

  人民解放军战机隆隆,刚刚飞跃对马海峡,东出日本海;中国刚刚数次“饶台”飞行,中国刚刚明确表示了两条红线,半岛和平,不要触动反分裂法案!

  而我们对面,美国七千亿国防预算来了,日本宙斯盾来了,韩国萨德未撤,英国就要带着航母来和日本亚太合演来了。

  中国的崛起,需要的是什么?不是你莫名其妙的神经病英雄,不是你那个时代的伤痕,不是你忽悠人的好人没有好报!中国需要的铮铮铁骨,是铭记历史,看清现实,展望未来!

  中国需要的不是《芳华》,中国需要的是《英雄赞歌》!是那一首在前几年的春晚上,你冯大导演亲自安排的英雄的歌!而不是严歌苓的伤痕文学解构的集体主义,英雄,爱国主义里有损我们强起来的小悲情!小感动!小确幸!

  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三十多万死难同胞,没有机会“伤痕”,他们只有仇恨和悲剧!他们的悲剧生在那个公知四起的年代,那个年代被你们公知们鼓吹出来一众“大师”们风花雪月中,樯橹灰飞烟灭了!老百姓都被日寇屠杀了,大师们,公知们在干啥呢?在《芳华》吗?然后回忆,那个年代,好好幸福呀!都是泥腿子们干GM,闹腾地活不下去了呗!

  看看,还是jjdz,还是立场问题,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究竟是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还是在虚无历史的疤痕文学中,被YS,被YB!

  最后,我再向包括越战中的牺牲的受伤的战士们,包括我们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受伤的战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提醒一句,《芳华》不是为了你们拍的,这是投向时代的标枪!万万不可被忽悠上当,成了被人卖了还数钱的人啊。

  写完此文,一大波公知和脑残粉儿扑面而来,而且此文用词激烈,可能被屏蔽!如果相忘于江湖,就各自相濡以沫吧!

  雪梦刀,狂敲于1218日晚九点!

延伸阅读

 

孙锡良:《芳华》及其背后的传奇女人

 

 

  早已经开始厌事,反复叮嘱自己不要再参与到无用的意斗当中,因为这是徒劳的,一群没有钱也没有权的人挑不起这副担子。

  昨天晚上,一位不熟悉的网友让我评《芳华》,我说没看电影,不好评论,他就立马给我打赏了若干人民币,说是请我看电影。我不想过多揣测打赏者的用意与立场,钱退不了,我就必须看电影。

  今天上午,我抽空看了两篇有关严歌苓的所谓传奇故事,以便对我看电影产生思想上的帮助,让传奇编剧的一些“场景”先存留到大脑,再等待导演手下的另一个“传奇”。

  下午,我怀着非常期待的心情准时走进了剧场,坐定之后,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认真看电影,以一个小青年的立场。

  5点过2分,我离开剧场,为了避免固定的思维模式出现,我先让还是学生的青年谈自己的观影感受,她是这样跟我讲的:

  1、一代人的成长是有落差的,她们把芳华给了国家,变革后的命运却都不可预测;

  2、电影中的不同时代,导演都想说点什么,但又都没有直接说,看是看得出来的;

  3、青年学生对一些时代的认识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书本写了太多,凡属讲那个年代不好的,那一定是不好,凡讲那个年代好的,我们总认为一定是在影射什么,反正就是感觉不好。

  话到此处,我中断她的评论:你说得不错,该我自己思考了。

  在一个情感泛滥、物欲横流的时代,情感剧场就是最好的洗脑池,越是感性的人越容易“被改变”自己的神经网,风花雪月者的泪点人生如果再贴上一层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成功,其作品的社会感染力和渗透力是不可想象的。在理性回归之前,对立的一面近乎毫无还手之力,这就是名导演、名歌星、名作家、名商人不可一世的战斗力,严肃说教达不到这个效果,严歌苓和她的“同声者们”取得了极致成功。

  在“传奇”被疯炒的情况下,我写影评,注定是孤单的,甚至可能是逆世的。但是,我必须写。我写影评是粗略的,重点放在比电影更刺激的事前炒疯的“传奇女神严歌苓”

  我对电影的理解是:

  1、影片的许多台词是精妙的,是摄魂的。这是导演贯穿全剧的技巧,“芳华会老去,善良不会”,“只有不被善待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善良,也更珍惜善良”,“大家都难掩芳化逝去的失落”……………………….这些语言在任何时代都是动听的,永远不会过时。但是,编剧和导演把这些语言放到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中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控诉。

  控诉什么?我的看法是控诉集体主义时代的可怕,控诉时代的裹挟。这些控诉的另一层意思是:如果不是那个年代,她们的芳华会是另一个上帝造下的景致。

  2、影片的表观映象与所要表达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单纯看情节,我并不认为这部影片有多少可否定之处,甚至带有某种意义上的“高大上”(如果没有被剪辑)。然而,正如青少年的感觉一样,导演始终“想说点什么”。这就是导演的极度高明之处,在今天仍属需要语言艺术化的时代,冯小刚拐弯的手法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地步——表观不得罪历史,又不妨碍当代。

  然而,任何演出来的戏毕竟总是戏,它的内涵总是有人能读懂的——提醒时代。

  3、冯小刚聪明,真不只是聪明在一个小局部,他绝对不只是为了说明一个时代。无理罚款的“土匪时代”也是影片的焦点之一,这是极其可取的“全面性”。影片告诉了另一个事实:一切都还没有结束。我这样讲,可能很多朋友还看不懂,不妨用最简单一句话再描述一下:本来,我想用后期的社会为前期做一些对比辩护,然而,这纯属徒劳,因为前后的正义逻辑被强行做了互相锁定的统一。如果大家还看不懂,就不能再继续了。

  好了,不想说太多,即便讲这几句,很可能都会让一切享受观影的人感觉不舒服。

  但还没有完,下面得评评比电影影响力更大的“传奇女人严歌苓”,因为这个女人的“故事”比电影更受网民追捧。我这样讲,可能让喜爱看感人至深严歌苓文章的所有朋友都感到难受。严歌苓肯定才智过人,她的作品可以印证,她属于有非凡文学成就的女人。然而,我并不认可为人造她的“传奇”而故意放大她的苦难,这种“美国式造神模版”用多了并不可爱。我想以网上传播最为广泛的“德国优才计划”公众号文章和“悦读进化论”公众号文章为主线索展开。

  首先,择一些“句子”讨论讨论。

  ●●●文章讲,60年代整个中国是嗜血的饥饿。真是这样吗?不是。自62年以后,中国人虽然吃得不好,但谈不上嗜血的饥饿,我曾经把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和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曼的历史记录写了专门文章,中国的粮食按热量计居世界中等水平,今天不再重述。如果讲当时的农村还有特别不好的地方,我是承认的,但城市居民绝对已经谈不上嗜血饥饿,这样描述的效果当然还是突出控诉。

  ●●●文章讲,60年代的狂热运动,谁都难以逃脱时代的漩涡。大运动时代,谁都无法逃脱不假,但是不是谁都处在漩涡中呢?我认为这种表述太夸张,不要说70年代以后,即使是运动的初期,真正处在漩涡中的人也占比很小,受冲击最大的是高级干部和知识分子,这是不可否认的,部分知识分子受到的伤害应该平反,历史也应该反省,这个漩涡并不是偶然的。可以这样讲,政治的漩涡,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家都存在,轻重程度不同而已。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著名表演大师卓别林就是受害者之一。有国家,就有政治运动,它的后果不是由本国部分人承担,就是由外国部分人来付出牺牲。

  ●●●文章讲,院子每天都有文化人跳楼。对于文化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受迫害跳楼的历史,我们从来都没有否认,今后也不应当否认,必须要检讨。但是,为什么要讲“天天有人跳楼”?请拿出确切的史实出来,这种夸张式的表达在动机上不好,影响了传奇女人的纯洁心灵。

  ●●●文章讲,那个年代是同龄小孩以读书为耻的年代,只有她爱读书。这恐怕又讲得太过了,要衬托严歌苓爱读书没问题,但不能极端化。那个年代,虽然没有象今天那样重的书包,没有今天这样拼命地读书,但学校还是开着的,只不过,学生的劳动课相对多了些,“以读书为耻”真不是普遍现象,尤其在她那个年龄段的小孩不会有这种心态。不要说城市,农村的孩子当时也是有书可读的,在我们那个县,每村一小学,每总支一初中,每公社一高中。学生因劳动较多,也没什么作业,当然更不会有什么大考小考。

  ●●●文章讲,严歌苓12岁进文公团,其政审材料是通过派出所造假取得的。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做过多评述,在那个年代,派出所敢协助你造假政审材料?父母亲的政审材料只在派出所造个假就能过关?问问那个时代的人就知道了。12岁能进文工团的人决不是什么万般委屈和受迫害的人,她12岁以后的人生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好的。

  ●●●文章讲,严歌苓的父亲进五七干校劳改关了十年。这就有点过分了,到五七干校劳动怎么就成了“在五七干校劳改十年”?

  五七干校是什么地方?五七干校是指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或工厂进行劳动的场所。简单讲,就是要求干部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被安排下去劳动怎么就成了受迫害的“劳改”?“劳动”等同于“劳改”吗?五七干校等同于劳改农场?照这么个说法,工农都是劳改犯了?从五七干校出来叫“获得解放”?那全世界工农阶级一直都没有获得解放了?知识分子有共性毛病,一受点委屈,不是认为自己被迫害就是认为自己被穿小鞋。

  …………………………………………

  其它的“传奇”就不继续赘述了,什么各类大奖全拿光了,什么绝无仅有的才情,都亦如章回体小说的组成部分罢了。

  为什么“严歌苓传奇”能获得成功?

  在我看来,不外乎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严歌苓的作品是首要条件。如果没有作品,如果作品没有取得读者和观众的相对认可,凭空是很难炒作的,不必把她当传奇,但应该承认她的创作成功和非同一般的情商。

  ●●●弹性效果的体现。实事求是地讲,在很紧的环境下,人的心理正处于压抑状态,各类人都是这样。当某种声音或者某种反抗性的故事委婉地传播以后,其特殊效果会数倍于正常状态下的效果,意识的喷发有时无关对错,被压抑的一面,一定要寻找反弹的机会。一部电影的意态力量比说教力量都要强数倍,如果没有人敢较真,所有的说教都不经一击。

  ●●●压档制造了神秘,帮助了电影的商业化炒作。如果正常播出,可能稍显平淡,越是拖压,越是激发观众的神秘感,尤其是对背后故事的神秘想象,想不造神都很困难。

  ●●●明星、名人的集合效应。严歌苓到底是不是“传奇”,炒作算不得数,即使她的作品都是大牌导演倾情的对象也并不能证明这一结果。可以证明的是:她的作品符合这部分名人的口味。张艺谋,冯小刚,李安,莫言,高晓松等,粉丝得有多少啊?严歌苓再有才,如果名人的集合效应,是很难被整个社会疯狂膜拜的。

  ●●●影视公司和网络媒体怀有共同态度下的集体炒作。炒作,首先是为了电影的票房利益,接着才是网络传播的社会效应边际利益,只要有合适的写手,“传奇”只需要人生的“离奇”辅佐便够了。

  最后的总结:

  冯小刚是非常有手腕的,严歌苓是极其有思想的,中国观众是相当情感化的,所有资媒是完全统一声音的,这就不可避免成功地制造了两个“传奇”(一个女人和一部电影)。造“传奇”可以理解,但“离奇”用得太多不合适。

  然而,不管世人怎样,哪怕最后一个朋友离我而去,我也不会承认有活着的传奇,更没有活着的神,任何名人和名作都无法干扰我独立的信念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必须坚持“做自己,不随众,不勉强”的原则,我不可能扭转方向的趋势性,也不希望有人能改变,唯一遗憾的是——工农的声音永远都上不得正席。

  写于20171217日星期日

2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