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文艺战线 查看内容

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初探

2018-12-31 19:28| 发布者: 南湾湖| 查看: 4294| 评论: 3|原作者: 胡光

摘要: 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初探——纪念毛泽东同志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00周年(北大培文教育课程研究院 胡光)中国是个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佳作迭出。毛泽东诗词是诗词群山中的一座巍峨的高峰。我们通常 ...

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初探

——纪念毛泽东同志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00周年

(北大培文教育课程研究院 胡光)

中国是个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佳作迭出。毛泽东诗词是诗词群山中的一座巍峨的高峰。

我们通常所说的毛泽东诗词可以简要分为四类①:第一类是经过毛泽东亲自审定的、在生前就已经发表的诗词,共计39首,即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所收入的39首诗词。第二类是毛泽东去世以后,经过中共中央或者有关部门审订,并正式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集》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的诗词,共计28首。第三类是毛泽东去世以后,没用正式收入《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集》中而散见于各种书籍报刊中的诗词,共计40多首。第四类是毛泽东为他人修改的诗词作品,共计40多首。

毛泽东在1913年春~1918年6月期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共求学五年半,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包括各门自然科学在内的师范本科课程;掌握了所在时代的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毛泽东具备极高的自然科学素养,在他所作的诗词中就蕴含了大量的物理知识。本文仅仅对毛泽东第一类诗词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作简要的分析讨论。

一、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有关运动的物理知识

1、有关参照物的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说明了要

有参照物才能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乱云飞渡仍从容”(《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乱云的“飞渡”和松树的“从容”都涉及到了参照物的问题。

2、有关运动的相对性

“坐地日行八万里”(《 七律·送瘟神》),形象地描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说:“人坐在地球这颗行星上,不要买票,在宇宙里旅行。地球自转的里数,就是人旅行的里数。地球直径为一万二千七百多公里,乘以圆周率,即赤道长,约四万公里,再折合成华里,约八万里。人在二十四小时内走了八万里。”

二、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有关力学的物理知识

1、有关力的大小

“蚍蜉撼树谈何易”(《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形象地描述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蚍蜉就是一种蚂蚁。由于它所能发出的力很小,是无法撼动大树的。

2、有关摩擦力的现象

“路隘林深苔滑”(《如梦令·元旦》),描述了由于青苔而引起的摩擦力小的情况。

3、有关浮力的现象

“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涉及到浮力知识,利用物体在水面上的沉没和升起进行比喻。

4、有关机械能的现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沁园春·雪》)描述了弹性势能的知识。

“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描述了水力发电的水的重力势能知识。

5、有关机械波的现象

“洞庭波涌连天雪”(《七律·答友人》);

“一样悲欢逐逝波”(《七律二首·送瘟神》);

“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

“五岭逶迤腾细浪”(《七律·长征》);

“白浪滔天”(《浪淘沙·北戴河》);

“不管风吹浪打”(《水调歌头·游泳》);

“红雨随心翻作浪”(《七律二首·送瘟神》);

“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登庐山》);

“喜看稻菽千重浪”(《七律·答友人》);

“倒海翻江卷巨澜”(《十六字令三首》);

39首诗词中有关波、浪、澜共有11处。

三、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有关声音的物理知识

1、有关声音的反射现象

“黄洋界上炮声隆”(《西江月·井冈山》),描述了声音的反射现

象。“隆”是声音连续的时间长而且声音大的意思。事件的背景是:1928年8月31日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中午红军从茨坪把从南昌带来的一门迫击炮安放在山顶的工事边;下午4点左右炮击进攻的敌人;红军只有3发炮弹,因为放置太久,前2发没有打响,只有第3发打响而且打到敌军密集的地方(敌军死伤很多,以为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回来了,于是逃回湘南)。一发炮弹炸响,为什么会产生连续的时间长的声音呢?原来是炮声在群山间不断的反射,多次反射的声音连续不断听起来就是“轰隆隆”的感觉了。

2、有关声音的响度

“白云山下呼声急”(《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呼声“急”是声音大的意思,描述了声音的响度。

“黄洋界上炮声隆”(《西江月·井冈山》),不仅描述了声音的反

射现象,还描述了声音的响度。“隆”是声音连续的时间长而且声音大的意思。炮声在群山间不断的反射,多次反射的声音有的会重叠加强,使声音的响度变大,听起来就是“隆”的感觉了。

3、有关声音的音调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更有潺潺流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其中的碎、咽、嗡嗡、凄厉、抽咽、潺潺描述了不同声音的音调。

4、有关声音的折射现象

“山头鼓角相闻” (《西江月·井冈山》),描述了声音的折射现象。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说:““鼓角”是指我军。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所在山头,敌人仰攻。”阵地在山腰,山腰的战鼓和号角的声音是如何传到很陡的山头的呢?原来是声音发生了折射现象。山腰的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向上传播,到高空发生了弯曲,即折射,从而传播到了山头。

四、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大量有关热学的物理知识

1、有关温度的

“独立寒秋” (《沁园春·》长沙);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

“搅得周天寒彻” (《念奴娇·昆仑》);

“环球同此凉热” (《念奴娇·昆仑》);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七律·登庐山》);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七律·冬云》)。

上述诗句中的寒、冷、凉、暖、热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即温度。

2、有关物态变化的

“夏日消溶” (《念奴娇·昆仑》),“消溶”描述了物态变化中冰雪的熔化现象。

3、有关物态变化中的雾(烟)、冰、雪、霜等典型的现象

“雾满龙岗千嶂暗”(《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只缘妖雾又重来”(《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烟雨莽苍苍”(《菩萨蛮·黄鹤楼》);

“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登庐山》);

“千里冰封”(《沁园春·雪》);

“已是悬崖百丈冰”(《卜算子·咏梅》);

“雪里行军情更迫”(《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赣江风雪迷漫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更喜岷山千里雪”(《七律·长征》);

“不要这多雪”(《念奴娇·昆仑》);

“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洞庭波涌连天雪”(《七律·答友人》);

“飞雪迎春到”(《 卜算子·咏梅》);

“雪压冬云白絮飞”(《七律·冬云》);

“梅花喜欢漫天雪”(《七律·冬云》);

“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

“廖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长空雁叫霜晨月”(《忆秦娥·娄山关》);

“霜晨月”(《忆秦娥·娄山关》);

39首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雾(烟)、冰、雪、霜等典型的现

象共有20处。

4、有关空气对流(即风)的现象

“风云突变”(《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

“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赣江风雪迷漫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风烟滚滚来天半”(《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西风烈”(《忆秦娥·娄山关》);

“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萧瑟秋风今又是”(《浪淘沙·北戴河》);

“不管风吹浪打”(《水调歌头·游泳》);

“风樯动”(《水调歌头·游泳》);

“春风杨柳万千条”(《七律二首·送瘟神》);

“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帝子乘风下翠微”(《七律·答友人》);

“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风雨送春归”(《卜算子·咏梅》);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风雷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39首诗词中有关风的描述共有19处。

5、有关云、雨的现象

“风云突变”(《清平乐·蒋桂战争》);

“白云山头云欲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金沙水拍云崖暖”(《七律·长征》);

“天高云淡”(《清平乐·六盘山》);

“截断巫山云雨”(《水调歌头·游泳》);

“九嶷山上白云风”(《七律·答友人》);

“雪压冬云白絮飞”(《七律·冬云》);

“四海翻腾云水怒”(《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久有凌云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高路入云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雨后复斜阳”(《菩萨蛮·大柏地》);

“钟山风雨起苍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大雨落幽燕”(《浪淘沙·北戴河》);

“截断巫山云雨”(《水调歌头·游泳》);

“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

“红雨随心翻作浪”(《七律二首·送瘟神》);

“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风雨送春归”(《卜算子·咏梅》);

39首诗词中有关云、雨的描述共有18处。

6、有关物质导热性的现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 (《长征 》),则是有关物质导热性的现象,

即每种物质传导热的性质不同。

如果冬天用手摸同样在室外的木头和铁,则会感到铁更冷一些,虽然它们的温度相同。这是因为铁传导热的效果比木头好的多,能将手部的热量快速导走,手部的内能快速减少,温度下降较多,手感到更冷一些。铁索“寒”就是这个道理。

7、有关“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金沙水拍云崖暖” (《长征 》),则是反映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水拍打到山崖上,对山崖做功,水的机械能转化为山崖的内能,使山崖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从而变暖。如果没有学习过物理教材中的“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相关实验,不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一规律,是无法写出这一诗句的!一般情况下,由于转化的内能很少,山崖的质量很大,温度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是,金沙江的水流湍急速度快,波浪汹涌,所蕴含的机械能巨大,拍打到山崖上,使山崖的内能增加很大,再加上诗人大手笔的浪漫和夸张才会有“暖”的诗意。

以往对“暖”的意思解释有两种:一是红军胜利的战斗景象给战士们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二是5月上旬金沙江一带的气候是白天比较温暖。事实上,应该从毛泽东所具备的自然科学素养来认识这个问题。

8、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现象

“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则是关于分子动理论的

知识。

人们闻到花香,是由于花粉中的具有香味的芳香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原因。为什么战地黄花分外香呢?这是因为战场上士兵和战马的活动剧烈,不断向四周散热,特别是枪炮发射时火药的燃烧、炮弹的爆炸都要向四周散发大量的热量,使战场上温度升高。香味分子无规则运动就要变剧烈,从而人们感到分外香。

五、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一些电学的物理知识

“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风雷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诗词中的“雷”即自然界中的雷电现象。

六、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大量的光学物理知识

1、有关光的色散现象

“赤橙黄绿青蓝紫”(《菩萨蛮·大柏地》)

通过对彩虹的描述指出了光的色散现象。特别是准确地指出了太阳光色散后的七色光谱。如果不是学习了相关的物理知识(牛顿发现的太阳光经三棱镜发生色散),是不可能准确写出来的。

2、有关物体的颜色

“看万山红遍”(《沁园春·长沙》);

“红旗跃过汀江”(《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

“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赣水那边红一角”(《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

“看红装素裹”(《沁园春·雪》);

“红雨随心翻作浪”(《七律二首·送瘟神》);

“红旗卷起农奴戟”(《七律·到韶山》);

“不爱红装爱武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红霞万朵百重衣”(《七律·答友人》);

“一枕黄粱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索句渝州叶正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绿水青山枉自多”(《七律二首·送瘟神》);

“漫江碧透”(《沁园春·长沙》);

“赣水苍茫闽山碧”(《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帝子乘风下翠微”(《七律·答友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清平乐·会昌》);

“刺破青山锷未残”(《十六字令三首》);

“绿水青山枉自多”(《七律二首·送瘟神》);

“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背负青天朝下看”(《念奴娇·鸟儿问答》);

“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苍山如海”(《忆秦娥·娄山关》);

“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漫天皆白”(《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白浪滔天”(《浪淘沙·北戴河》);

“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登庐山》);

“九嶷山上白云飞”(《七律·答友人》);

“便有精生白骨精”(《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雪压冬云白絮飞”(《七律·冬云》);

“山舞银蛇”(《沁园春·雪》);

“天连五岭银锄落”(《七律二首·送瘟神》);

“原驰蜡象”(《沁园春·雪》);

“黑手高悬霸王鞭”(《七律·到韶山》);

蕴含物体颜色的诗句比较多:红13处,黄3处,绿(含碧、翠)4处,青(含苍)8处,白(含银、蜡)9处,黑1处。39首诗词中有关物体颜色的描述共有38处。

3、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鹰击长空”(《沁园春·长沙 》);

“东方欲晓”(《清平乐·会昌》);

“雄鸡一唱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描述了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发生的折射现象。如“鹰击长空”,

其下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点明了所看到景色的时间是“独立寒秋”的“霜天”,此时空气中的水汽较少、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温差大、密度不均匀,从而产生了光的折射。人眼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鹰,而是变高的鹰的虚像。

“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 》);

“莫道到昆明池水浅”(《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描述了光从水中传播到大气中发生的折射现象。如“鱼翔浅底”

也正是由于“霜天”,水中的微生物死亡,水的透明度增加,清澈见底,此时由于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时发生折射,人眼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鱼和水底,而是变高的鱼的虚像和水底的虚像,它们视位置比实际位置都升高了。

4、有关光的全反射现象

“白浪滔天”(《浪淘沙·北戴河》)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为什么看到的是“白”浪呢?白浪是由许许多多小的水珠组成的,光在小水珠中发生了全反射现象,看起来就是白的。

5、有关光的散射现象

“漫江碧透”(《沁园春·长沙》);

“绿水青山枉自多”(《七律二首·送瘟神》)。

描述了光在水中的散射现象。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为什么看到的是“碧、绿”呢?水对不同波长的色光具有选择吸收性:深度比较浅的水(如江水)散射绿光多,看起来是“碧、绿”的; 深度比较

深的水(如海水)散射蓝光多,看起来是“蓝”的。

“红霞万朵百重衣”(《七律·答友人》)则是描述了光在大气中的散射现象。

七、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科学的宇宙观

“小小寰球”(《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坐地日行八万里”(《七律·送瘟神》);

“天地转”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巡天遥看一千河” (《七律二首·送瘟神》);

“人生易老天难老” (《采桑子·重阳》);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上述诗句中蕴含了日心说、银河系、宇宙演化等等科学的宇宙

观。

诗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仔细研读毛泽东诗词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这一丰富内涵,足可立为诗词的一门一派!

一些研究“毛泽东与自然科学”的文章认为“不能说,毛泽东是一个自然科学素养很高的人” ②,从毛泽东诗词中所蕴含的大量物理知识就足以证明上述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毛泽东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物理知识,本文只是略加探讨,不正确之处、不全面之点定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①季世昌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南京出版社,1998年,

②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云淡 2019-1-17 22:33
参考文摘
毛泽东与罗荣桓的革命情谊——访罗荣桓元帅之子、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原会长罗东进
时间:2019-01-17     来源: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作者:  江山、张伊、曹俊、陈胜
罗荣桓元帅的最后遗言:我革命这么多年,选定了一条,就是要跟着毛主席走!
1963年罗荣桓元帅因病去世后,毛泽东主席为罗荣桓写悼念诗《吊罗荣桓》,表达了对罗荣桓同志的信赖、依重和惋惜之情。
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给罗荣桓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http://www.cwzg.cn/history/201901/46777.html
引用 云淡 2019-1-1 10:54
参考文摘
何虎生: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发表新年献词,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
时间:2019-01-01 来源:《毛泽东初进中南海》
毛泽东新年献词的发表,宛如一声春雷,宣告了华夏大地人民的春天的到来,一个自由和民主的春天的到来。在前线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士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各战区指战员纷纷致电中央军委表示战斗决心。而中国人民的敌人——蒋介石政权则无可奈何地哀叹自己末日的来临。据说,国民政府副总统李宗仁在听到此新年献词时,神情黯然地对夫人郭德洁说:“看来,和平之机会已经失去了。”
http://www.cwzg.cn/history/201901/46474.html
引用 云淡 2018-12-31 23:41
参考文摘        
我的老领导王震对毛泽东感情极深。近些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王震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五十年”。知道笔者个人经历的,不断有人问:“这是真还是假的?”我回答说:“是真的。”
苏东剧变后,王震几天吃不下饭,常常是坐在饭桌前低头不语。家人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劝他:“人是铁,饭是钢。”劝他时,他常常不语。其中一次,他抬起头对笔者说:“在六、七十年代,毛主席曾几次当面对我讲,‘王震呀,这样下去,搞不好,会有千百万人人头落地哩!’那时候,我楞是不信,以为是老人家在吓唬我们。现在,我信了。”
苏东剧变后的一天,一家杂志社的几位编辑来拜访时,王震对他们说:“现在,血淋淋的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政权夺取了,还可能丢失。毛主席至少比我们早看五十年。”王震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表述曾几次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李慎明:《只有正确评价毛主席,才会有光明灿烂的前程——<毛泽东:忧患百姓忧患党>增订版前言》 ...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