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的《国防论》是一部比较早期的军事著作,但根本不是一本对日作战的军事战略著述,通篇只是蒋百里将军考察欧洲各国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列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总结,吸取西方新的军事理论和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以阐明对国防建设的主张。 全书共六篇,约10万字,赘言甚繁。核心论点有四:一曰“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则强,相离则弱,相反则亡”、二曰“军队战斗力与国家经济力是不可分的”、三曰“国防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配合一致”、四曰“国防强兵必须理财”,行文中并未论及持久战,更谈不上对抗日战争的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战略指导。 有人诬称毛泽东从中抄袭而写作了《论持久战》一书。可是读遍《国防论》,就会发现书中根本没有提到“持久战”三个字,涉及“持久”二字的也只有如下两段: “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但是看似相反,实是相成:因为德国当年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若今日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决,其过失正与当年相等。” “坚固者,于各事之冲突上所生意志之抵抗之谓,忍耐者,则意志抵抗之自时间上言者,二者甚相近,而其本则相异,盖坚固仅由于情之强,而欲其持久不变,则不能不藉于智之彻,盖行为之继续愈长,则对于行为之计画亦愈密,而忍耐力则实生于智力之计画者也。” 两处段落共215字,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字,这和抗战中的《论持久战》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对持久战战略的论述: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瓦窑堡会议上发表讲话,这个就是《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文中明白的说:“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不到决战的时机,没有决战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进行决战---”。 从这可以看出毛泽东早在1935年长征刚结束就论述了以持久战和统一战线为核心的抗日具体策略方针,文章是公开发表的,中弱日强的事实明摆在那里,基本上中国那时有战略眼光的人讲抗日都开始从毛泽东的持久战立论,当然也有不同意持久战论点的。 而在毛泽东1938年为抗日专门著述的兵书《论持久战》一文中,说的更加明白“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日本全面侵华,共产党宣传统一战线,是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持久战。毛泽东《论持久战》则完全指明了抗日的前途和方略,精确地预言了抗日的全过程。伟人之所以伟大,是能够把前人和今人的许多智慧,进行高度的概括、提炼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这种理论必须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尤其是能够知道实际,并且被实际证明是真理。后来的三次长沙会战,在第三次取得比较好的战果,侧面的证明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方略。 我们再来看蒋百里1937年《国防论》,此书并未论及持久战,也根本没详谈抗日战略问题。 蒋百里1938年11月就去世了,他终身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只是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 章士钊在其挽诗“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黄炎培挽联:“既是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虽然客气,但意思很明确,文人而已。 实际上,蒋百里的《国防论》,无论从出版背景,还是从目录、内容等来看,都显示出与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没有多少关系。 【附录】蒋百里《国防论》目录 第一篇 国防经济学 导言一………………………………………………………………1 导言二………………………………………………………………5 导言三………………………………………………………………10 第二篇 最近世界之国防趋势 第一章 世界军事之新趋势…………………………………………17 第二章 兵学革命与纪律进化………………………………………26 第三章 介绍贝当元帅序杜黑制空论之战理………………………39 第四章 张译鲁屯道夫全民族战争论序……………………………49 第三篇 从历史 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则 第一章 从中国历史上解释…………………………………………57 第二章 从欧洲历史上解释…………………………………………[**] 第四篇 二十年前之国防论 第一章 政略与战略(敌与兵)论战志之确定……………………73 第二章 国力与武力与兵力…………………………………………78 第三章 义务征兵制说明……………………………………………84 第四章 军事教育之要旨……………………………………………94 第五篇 十五年前之国防论 第一章 裁兵与国防…………………………………………………105 第二章 军国主义之衰亡与中国……………………………………123 第三章 义务民兵制草案释义………………………………………132 第六篇 中国国防论之始祖 第七篇 现代文化之由来及新人生观之成 第一讲 古迹与新迹…………………………………………………177 第二讲 美术与宗教…………………………………………………185 第三讲 个人与群众…………………………………………………195 |